祇要請澳門人唱幾句,一般來講上了年紀並會哼幾句澳門古曲舊詩的人都會帶着澳門濃厚的地方口音用葡語唱這樣的小曲:
咚咚咚咚,
Dom dom dom dom
隊長先生,
Sium capitám,
腰佩寶劍,
Cô espada na cinta
葦桿在手。
Cô rota na mám.
這是我剛到澳門時所聽到的古老的催眠曲和搖籃曲之一。除了上面那首小曲以外,還有其它一些大家熟知的曲子,例如:
鴨子求雨,
Ade piaí chua(pato pede
chuva)
蛤蟆求雨,
Sapo pidí vento.
漂亮娘娘,
Nhonhonha bunita(meninas
bonitas)
上門求婚。
Pidí casamento.

第一首曲子的內容講的是腰佩寶劍,手拿葦杆的隊長先生走在大街上向婀娜多姿的少女顯示他們的風采。我剛開始硏究澳門地方方言時,有一件事常使我百思不解,那就是這首曲子既然從表面上看相當民衆化並且具有濃厚的澳門地方色彩,那麼爲什麼不刊登在由馬盖斯·佩萊拉(Maeques Pereira)發表的反映澳門小曲的《地方音樂歌曲集》上呢?
這本歌曲集刊登了一系列的小曲,其中包括上面的也是由馬盖斯·佩萊拉收集到的第二首。據馬盖斯·佩萊拉介紹,這首小曲直接出自於毫無文學修養的普通人之口,這使人們看到了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的民間小曲的正本淵源。但是這本歌集却沒有刊出爲人熟知的“咚咚”這首舊曲。
最近,我十分高興地在里斯本同萊奧波爾多·達尼羅·巴雷伊羅斯博士進行了交談。他對澳門的事情和東方葡語的現狀十分關注。他曾在《復興》雜誌(澳門,1943-1945)上用土語撰寫和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也有這首舊曲,但與馬盖斯·佩萊拉所收集到的有所不同。巴雷伊羅斯博士祇不過是用明瞭而現代的葡語刊登此舊曲。
這次在里斯本的談話引出了這篇文章。在這次談話中,巴雷伊羅斯博士關於這首澳門舊曲向我通報了令人感興趣的消息,我認爲對此値得加以宣傳:據一位幾年前曾經是他兒子的巴西音樂老師說,《隊長先生》這首曲子在巴西也很流行,與澳門的相比僅有細微差别,而曲調十分酷似。
爲了證實這條消息,我翻閱了我收集到的巴西兒童報紙《長腿》1961年11月第8期的頭版的複印件。這一版刊登了迪斯米公司的腰兜插着蘿蔔騎着木馬的兔子畫,畫中還寫着一首舊詩:
巴倫巴倫,
Bão,balalão!
隊長先生,
Senhor capitão!
腰插蘿蔔,
Cenoura na cinta!
馬韁在手。
Erédeas na mão!
很顯然,蘿蔔和馬韁的字眼是根據畫面和故事情節而改寫的。由此可見,澳門的這首舊曲有其廣泛性。
為了對這種有趣的巧合作調查,我寫信給很久以前遷至里約熱內盧的我的一位親戚,詢問有否在巴西聽到類似的小曲。
那位親友立即給我了回音,說那裏的老百姓用兩種不同的曲調唱那首曲子,其發音不是信上寫的那樣,而是巴西葡語發音。
1、巴倫巴倫,
1-Bão balalão,
隊長先生,
Senhor capitão!
腰佩寶劍,
Espada na cinta,
葦桿在手。
Ginete na mão.
遙望遠方,
Em terras distantes
哥哥死了,
Morreu seu irmão
他被煎熬,
C ozido e assado
慘死於油鍋。
No seu caldeirão.
2、巴倫巴倫,
2-Bão balalão
隊長先生,
Senhor capitão!
腰佩寶劍,
Espada na cinta,
葦桿在手。
Ginete na mão
修女小姐,
Aí vai a senhora
abadessa
坐着轎子,
Sentada na sua cadeira,
隊長不在家,
Capitão não estava em
casa,
我們把她撲到地上。
Atiremos com ela
no chão!(1)
從這兩首曲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段和澳門的曲子相似,祇是增加了一段在油鍋裏煎熬的童話故事情節。第二段中的修女小姐坐着轎子的詞句,來自於中國古代富人乘坐轎子的情景。從摩拉斯和席爾瓦合編的詞典中可以查到曲子中的葦桿(Ginete)是古代“隊長手杖”的舊名,這樣使我們看到曲子具有古典色彩。如果這種假設成立的話,那麼這首曲子肯定産生於上個世紀的巴西。
所有對於這首澳門舊曲的解釋都是假設。但是此曲不應該在《地方音樂歌曲集》發表之日才流行,因爲這首舊曲並不是被馬盖斯·佩萊拉所收集,它的産生或流傳到澳門應在本世紀初。
那麼怎樣解釋巴西和澳門這樣遙遠兩塊土地的二首舊曲如此相似的巧合呢?
那種是由巴西流傳到澳門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反之也是如此。那麼我們祇能假設這首舊曲是由葡萄牙輻射到兩個不同的方向,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其它葡語地區是否也曾流傳過或正在流傳此首舊曲呢?
無論如何我敢斷定此首澳門舊曲並不來源於澳門人。和以往的事情一樣,澳門人無論從發音上還是在用詞上給這首舊曲打上了當地血統的烙印。
咚咚(dom dom)在馬六甲土語中是“抱”(例如嬰兒)的意思,在澳門一般用於催眠曲中。而巴西的巴倫巴倫(bão balalão)肯定是用於搖籃曲中。Rota是一種細竿或者是蘆葦桿(在葡萄牙稱之謂印度蘆葦桿),它來源於馬來亞語的Rotam。這個詞滙在東方葡語中十分流行,在澳門是葡萄牙軍官手杖的代名詞。
這首曲子似乎證明了與巴西的創造精神相比,澳門的創造精神有過之而無不及。澳門人在其它方面也善於把外來的民間財富爲我所用,使之本地化。
蘇勤譯
*:作者格拉塞特·巴特拉(Graciete Batalha)畢業於科英希拉大學文學系,並獲得古典語言學碩士學位。她現任澳門文化硏究員。主要從事語言學的硏究工作,她曾發表過多部有關澳門方言和東亞葡語方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