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

夢劇社

20, 21/5 │ 星期六、日 │ 19:45
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票價:澳門元180 

“那些不被認同的幻覺在劇場中是可以被認可的⋯⋯而生活也不再是尋常人眼中寂寥的循環。”——劇評人沅泱

在占星學中,海王星象徵幻想、救贖、混亂、渴望,代表不切實際及曖昧不明的事物,其虛幻的特質常造成一種混亂的局面。

《海王星》創作團隊從個人經歷出發,並邀得思覺失調患者接受訪談,集合素材建構以思覺失調症為文本基礎、以感官為演出核心的作品。故事講述一位劇場新手編導透過訪問伴侶及其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母親以認識該病患者的世界,並試圖由此發展出一套戲劇作品。然而,當她越了解思覺失調症,便越懷疑這套作品是否適合在劇場上演……

真實和虛幻的交疊錯亂是《海王星》的創作起點,在演出中,非線性的聲音和影像處理將帶領觀眾以真實的感官,走進思覺失調患者所聽、所想、所見的世界。


導演:張健怡
編劇:陳弘洋
主演:楊彬高凱琳林嘉碧霍嘉珩
設計:溫詩樂杜國康陳家彥孫盧利時


演出時間約兩小時,不設中場休息
粵語演出,設中、英文字幕
內容涉及成人情節及不雅用語,只限十三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於5月20日設演後座談


注意事項:
演出有強烈燈光、低頻及刺耳噪音等效果

導賞文章

“要在刻意創造的混亂與失序中,再現一種日常。”《海王星》導演張健怡,將此視為作品的最大目標,既非要為思覺失調病人呼天搶地,亦非憐憫同情,而是用她選擇的劇場語言,嘗試在劇場裡構建一種日常狀態,哪怕那並非大部分人能夠理解、認同的一種現實。

《海王星》是台灣編劇陳弘洋的作品,由接近六十個碎片式的小故事或片段構成,錯落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角色、性別之中。劇情以思覺失調患者為主軸,講述一名劇場導演嘗試創作與思覺失調有關的作品,而在資料搜集與訪問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作品應否繼續下去,在劇場中又是如何呈現這種真實與想像的關係?作品發想自2019年底,經歷台澳演員兩次讀劇演出後,2021年在舊法院黑盒劇場上演五場。鮮明的舞台效果、話語交錯的情節、非線性的敘事方式,令觀眾印象深刻,更獲劇評人票選為“2021比較好的演出”。這次重製的場地換到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向更多觀眾呈現一場有意識地失序的異想世界。對團隊而言,文化中心的鏡框式舞台比黑盒劇場更符合劇本想傳達的有關劇場創作的思考。

除了嘗試描繪思覺失調的異想空間,“我更希望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戀人的關係,也有照顧者與長期病患的無力感。”無力感是《海王星》另一重要命題,不僅是精神病患者,還有劇場演員卸去角色,回歸生活,發現“一切如常”時那種更大的無力感。個人經歷令張健怡更能同理思覺失調患者會出現的幻聽、幻覺,而出於對音樂的敏感與執著,《海王星》也在音效上花了大量工夫,除了音樂、歌曲、聲響外,也強調台詞中蘊含的節奏與韻律,以刺激觀眾的聽覺想像。

夢劇社是澳門近年產量甚豐的劇團,同時有劇場製作、青少年培訓、社區藝術計劃等,過往曾帶著《侯貝多.如戈》、《匠木浮城》、《路.遊.戲》參與藝術節,這次藉藝術節平台重演《海王星》,一方面希望帶給觀眾原創劇作,另一方面想為一群被社會定性為“弱勢”、“少數”的社群,呈現非既定形象,鬆動他們被牢牢貼上的標籤。

 

文:羅德慧
自由身戲劇工作者、文字工作者、活動策劃及行政,亦有參與劇場製作及戲劇教育工作,包括教育劇場《骨籠》、論壇劇場《在家.工作》等。近年採寫不少與本地文創、藝術發展、舞台節目等文章,散見於不同平台如《劇場.閱讀》、《C2文創誌》、論盡媒體及“評地”等。

節目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