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與魂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20150527 20150527

 

支持單位:
國家文化部、河南省人民政府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

主辦單位:
國家文化部港澳台辦公室、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河南省文化廳

協辦單位:
 

為慶祝 “申遺成功十周年”及2015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辦單位一連兩周於多個地點透過展覽、展演、手工藝工作坊及專題講座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向澳門巿民展示河南省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6月13日至28日
查詢:8399 6699
活動開幕式將於6月13日上午11時假澳門銀河TM東翼廣場舉行
各項活動免費參與

單張下載

活動  

日期

時間

地點

內容

展覽

13-28/6

10:00-22:00

「澳門銀河TM」東翼廣場

河南省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項

展演

13-14/6

17:00 (13/6)
11:00(14/6)

大三巴牌坊

河南省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非遺代表性項目演出

專題講座

14/6

14:30-15:30

鄭家大屋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述/保護工作專題講座

手工藝展演

14-28/6

10:30-13:30、14:30-17:30

盧家大屋

剪紙、木板年畫、燈籠張

手工藝工作坊

20,21,27,28/6

10:30-13:00
15:00-17:30

鄭家大屋

教授剪紙、木板年畫、燈籠張等工藝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項目簡介2015:

朱仙鎮木版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被稱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據《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其誕生於北宋,盛於明、清。其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粗獷簡練,造型古樸誇張,充分彰顯了中原勞動人民純樸、豪放的性格和審美情趣。
 

燈彩(汴京燈籠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汴京花燈興於隋唐,盛於宋代。《清明上河圖》中繪製的各種彩燈,體現了北宋彩燈的興盛。汴京燈籠張造型和製燈技藝均源於開封傳統民間彩燈造型,線條稚拙、色彩喜興,寓意吉祥、風格獨特,深受大眾喜愛。
 

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剪紙是一種歷史悠久、地域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民間藝術。以河南西部的靈寶、盧氏、陝縣等地為代表的豫西剪紙具有以黑為貴的獨特風格,深受群眾喜愛,被廣泛應用於婚俗、祈福、祝壽、避邪、祈雨等生活實踐中。
 

泥塑(淮陽泥泥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淮陽泥泥狗又稱陵狗,是淮陽泥玩具的總稱。它題材豐富、造型古樸、具有神秘色彩的特點,被認為是代表祭祀人祖和生殖崇拜、圖騰文化的象徵物。有各種造型的飛禽走獸兩百多種,代表作有人面猴、兜肚猴、四不像等。
 

汴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亦稱“宋繡”,北宋時期,刺繡已發展到很高水平。 《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作為北宋都城,其皇宮設有“文繡院”,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製官服及裝飾品,因而汴繡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

麥稈剪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又名麥稈畫,據考原屬宮廷工藝品,其淵源可溯至隋朝年間。麥稈畫具有光澤透亮、裝飾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
 

唐三彩燒製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時期彩色釉陶藝術品的總稱,因其釉色以黃、綠、白為主,故稱之為唐三彩。其種類以人物、馬匹、駱駝、器皿最具代表,造型豐腴端莊,色彩絢麗燦爛,裝飾極妍盡美,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
 

棠溪寶劍鑄造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棠溪劍歷史悠久,在《史記》、《吳城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記載。其鑄造技術獨特,承襲了古代手工千錘百煉、金屬改性的工藝,具備“強、韌、硬、彈”四大突出特點,具有極高的學術、文化和藝術價值。
 

黃河澄泥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黃河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是我國歷史四大名硯之一,宋代李之彥《硯譜》雲:“黃河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其擁有四大特點:一是質地堅、二是發墨好、三是色彩奇、四是雕刻美,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
 

秦氏絹藝——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秦氏絹藝始創於明崇禎年間,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傳承歷史。其作品精巧別致、做工考究、技藝精湛,觀賞和收藏價值兼具。尤其構思講究“氣、韻、味、趣”,集中體現了中原地區的文化特質,即氣正、韻高、味厚、趣雅。
 

 

補充資料: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是人類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由於這種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深藏於民族民間,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因此它體現着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

河南省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文化底蘊豐厚,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以少林功夫、太極拳、豫劇、鈞瓷燒製技藝、汝瓷燒製技藝、馬街書會、朱仙鎮木版年畫等項目為代表的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近年來,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9年底,基本完成非遺普查工作,發現各類線索180餘萬條(其中基本立項22餘萬條)。截至2014年度,河南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6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181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7086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84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641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534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6922名。

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2個、河南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5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33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25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傳習所)68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30個。

為配合有關演出的順利進行,大三巴遺址、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及墓室將於六月十三日及十四日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暫停對公眾開放,敬請市民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