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年法國耶穌會士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 1666-1736)用白話創作了章回小說《儒交信》,這是稀見的天主教傳教士所著的漢文小說。馬若瑟作為耶穌會《舊約》索隱派神學的代表人物,堅信中國古經中史實的可靠性,認為可以從中國典籍中發現原始宗教啟示的痕跡,從而尋找基督教信仰的奧秘。他的小說《儒交信》,正是試圖在天主聖教與儒學之間實現一種調和,以便建立一種更適合於中國民眾的傳教方式。他在小說中創造性地借用了中國傳統章回小說的體例,以人物問答結構全書,這一形式有助於更為直觀、清晰地表達觀點,生動地闡釋教義。儘管馬若瑟的書寫策略所體現的對異質文化的包容,使耶穌會感受到一種危險,在教會內部引起很大爭議,因而未能在來華天主教傳教士中加以推廣。但由《儒交信》所開創的將章回小說與問答體結合的宣教手冊的寫作體例,卻在19世紀被新教傳教士繼承並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