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斯卡得獎電影《可憐的東西》中有這樣的一幕:由艾瑪.史東飾演的女主角貝拉受引誘,與男人鄧肯私奔到里斯本。入世未深的貝拉獨自出外閒逛,偶然聽到一名女歌者在陽台一邊彈結他,一邊唱歌,令她心中產生異樣的感覺。那位歌者所唱的,正是葡萄牙的音樂瑰寶——法多。
法多意指“命運”,是葡萄牙唯二在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的音樂項目。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有指它是本土民謠,有指是由摩爾人音樂演化而成,也有理論指是混合巴西和非洲移民的音樂而演變出來。無論如何,法多已公認是在十九世紀初流行於葡萄牙。跟阿根廷的探戈類似,早期的法多常由低下階層演唱,如妓女和水手,內容多是關於愛情、思鄉、命運等,藉以排解生活上的苦困,因此法多是哀怨而極富情感,葡語中特別有一詞“saudade”(無直接相對的翻譯,一般解作渴求)來形容這種精神狀態。
傳統法多是由一位歌者(稱為fadista )加上法多傳統結他和葡萄牙結他伴奏演出,典型是表演場合是在燈光昏暗而細小的室內,好讓觀眾能專心欣賞。葡萄牙結他是當地的一種獨有樂器,共有十二條弦,兩弦為一組,定弦比傳統結他略高,音色優美動人,與法多的歌聲配合得天衣無縫。
與探戈一樣,法多也有其舞蹈,但傳統的法多舞蹈在二十世紀初失傳。“究竟那是怎樣的舞蹈?”藝術組合祖拿斯與蘭德就是抱著這個疑問去創作《擊舞法多》。成員之一祖拿斯既是編舞家,也是一位法多歌手。為了創作,他與同為編舞家的蘭德進行研究,並從畫家拉法埃.博達洛.皮湼羅的漫畫中得到啟示,發現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法多舞蹈流行於在酒館、妓院等地方,是低層與上流社會混雜的場所,所以法多舞蹈既有歡樂,也有跨越界限的特色。其最大特色是一班男舞者圍著一人跳舞,被圍著的舞者會與他人不停互動,最終交換位置。
在《擊舞法多》中,祖拿斯與蘭德以“踢踏法多”這種類似踢踏舞的舞蹈入手,在傳統法多舞蹈中加入女舞者,還去掉擁有主導權的被圍者,舞者不分主次,達到“去中心化”。可見祖拿斯與蘭德不只是要重現傳統,而是從傳統出發,用當代的價值觀建構出現代劇場作品。
文:洪思行
樂評人、香港藝術發展獎2017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得獎者、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音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無伴奏音樂組合Zense A Cappella成員,編有《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