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人要生存,就得進食,這是大家都明瞭的道理。但到底我們日常的食物是從哪裡來,應該怎樣去處理與享用,大家又可曾留意,或者思考過呢?集演員、導演及創作人於一身,來自美國的傑夫.索貝爾(Geoff Sobelle),就嘗試結合互動劇場與獨腳戲這兩種劇場形式,近距離與觀眾分享人與食物的愛恨交纏。
首演於2022年的《美食》,是繼《斷捨離的物件習題》(2013年首演)及《家》(2017年首演)之後,索貝爾以“尋找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為題之三部曲的壓卷篇。三齣作品同樣透過引領觀眾進入一個日常空間(從偌大的儲存倉庫,生活起居之住宅單位,到餐桌之上),傾聽別人的經驗與感受,再以不同的戲劇手法去啟發觀眾深思與主題相關的一些重要議題。
這次《美食》的空間設定,是將觀眾圍置於劇場中央一個大型正方平台之三邊而坐。舖有白色枱布的平台,於演出的前半段會被佈置成一張大餐桌,購買餐桌席門票的觀眾會成為這一桌貴賓,並在索貝爾扮演的侍應安排下,透過進行點餐並“用餐”的過程,邀請部分人來分享有關不同食物的經驗與感受。雖然演出直接以食物一詞為名,但過程中其實只有極少量的真食物會奉上讓觀眾“享用”,甚至劇中備餐跟送餐的處理也更接近喜劇演出多於實際行動。
而到了演出後半段,焦點就回到索貝爾身上,形式也會由即場的輕鬆互動,變成一人擔演之無言劇;整體氣氛亦隨著燈光與裝置的轉變,慢慢從玩味十足,變得暗黑暴戾。劇中的食物也化成了像要炸爆劇場的炸藥藥引,並成為牽引觀眾情緒的工具。加上各式道具與舞台機關的運用,令演出魔幻感叠加,把原本針對食物生產與消費主義,以及城市化跟食物的嚴肅思考,添上了一抹荒誕,多了一分意趣。
《美食》過去幾年已先後到過不同國家與地區巡演,而每次到訪新的地區,演出都會盡量加入本土在地的元素,例如當地飲食文化的指涉及引入當地的特色食品等。不知道這次在澳門的演出,會不會來一客葡式馬介休?又或者有新鮮出爐的葡撻與豬扒包呢?
文:陳瑋鑫
資深表演藝術評論人,媒體設計及科技藝術碩士,國際表演研究文學碩士。曾任“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項目經理(2015-17年)及《舞蹈手札》編輯(2019-21年),現為香港演藝學院講師(表演藝術實踐導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