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自2001年的同名原著,由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所著,這部小說於出版後讓無數讀者如癡如醉。筆者亦是其中之一,初次閱讀時便因Pi的遭遇而深深著迷。
故事講述了一位自稱Pi的印度少年因遇上海難而在海上漂流了八個月,獲救後,輪船公司的保險經紀希望得知真相。於是Pi開始講述他與一隻名為理查.帕克的孟加拉虎的奇幻旅程。究竟,創作團隊如何在舞台上呈現驚濤駭浪的海上歷險,以及各種栩栩如生的動物?
偶戲使用
製作團隊選用了偶戲作為獨特的呈現方式,是舞台版本的一大亮點,也迎來非凡的技術挑戰。老虎、猩猩、斑馬、海龜等不同的偶都使用不同的物料和製作方式,操縱手法也各異。老虎理查.帕克和猩猩則分別要用上三位操偶師同時操縱。操偶師必須仔細研究偶的動作方式、重量、節奏、呼吸和眼神,才能充分展現角色的情感。
參與演出的操偶師分享,為了有效操控老虎理查.帕克,他們進行了重量耐力訓練。在排練時,還須在四肢和胸前綁上重物,以建立所需肌肉量,應付演出並減少受傷機會。
精彩的偶戲能讓觀眾即使知道偶是由操偶師操控的,仍願意相信偶是有呼吸、有思想的意識體。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在2022年的奧立佛獎中,由七位負責操控理查.帕克的操偶師奪得最佳男配角獎呢!
虛實的場景幻覺
除了用偶戲生動地呈現動物外,舞台設計和變化也讓觀眾能快速流暢地穿梭於各場景之間。燈光、投影、旋轉舞台、聲音等元素的巧妙配合,讓觀眾前一秒還在醫院,下一秒就進入熱鬧市集,或在風暴中與天對抗。觀眾亦可以細心留意,Pi回憶中的救生艇其實由病床結合而成,以呈現Pi的主觀視角,也暗示了他的精神狀態。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舞台幻象盛宴,帶領觀眾進入Pi的奇幻世界,讓關於生存、道德、信仰等生命議題的叩問,悄然植根於觀眾心中,久久不散,正正是舞台版本特有的魅力。
文:盧宜敬
自由身戲劇工作者,涉獵編、導、戲劇評論、作詞等崗位。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藝術學士(榮譽),主修導演。劇場方程式創辦人兼核心成員之一,主要擔任導演及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