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旅始於一個疑問:劇場如何才能消弭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界限?楊.馬泰爾的原著小說通過說故事來探問“真實”,這個方法令我深深著迷;然而,如果要搬演這部作品,我們必須要有更大膽創新的構思。我們選擇了側重戲劇效果,而非照本宣科——我們希望以純粹的舞台藝術打動觀眾,讓觀眾感受這部作品的生命力。
團隊合作是我前行的動力。從偶戲排練到提姆.哈特利設計佈景,我們在每個環節都致力創造出充滿詩意的視覺效果。那頭由七位操偶師共同操控的猛虎“理查.帕克”,正好代表我們的理念。在排練期間,我們發現讓觀眾看見操偶師的身影是極其重要的——這揭示了“說故事”乃是人類的行為。
運用舞台技術是為了渲染情緒。我們運用投影技術造出翻天巨浪,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觸碰觀眾的心靈。本場演出的所有舞台特效均由人手操作——技術人員手動搖晃救生艇、演員在台上灑水。我在美國丹佛表演藝術中心的訪談中曾說過:“人力的不完美,令魔法變得更真實。”
對於那些質疑這部作品弱化了宗教元素的聲音,我想回應的是:劇場不是傳教的地方。這部作品充滿著矛盾,那些讓孩子雀躍不已的戲偶,也能令成人心碎——這充滿驚奇,也帶來失落。我們移除了明顯的宗教元素,反而令作品的精神內涵更富張力。有時候,少即是多。
這部作品讓我更確信,說故事是人類的求生工具。我在疫情期間體驗到Pi的孤獨,對他的感受深有共鳴。藝術不只是映照生命,更幫助我們理解生命。當有觀眾在演出結束後為“真相”而爭辯時,我們就可以說這部作品成功了。在此引用一位觀眾的話:“我不再問哪個故事才是真實的,而是問為甚麼我希望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這正是我們所追尋的戲劇魔法。
文:馬克斯.韋伯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