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簡介


序言 (二)


圖錄


主頁



從古代文化中獲得知識,進而對人生有所啟迪,成書於戰國初期的《論語》說得深刻:“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古代文化的其中一種形態是有形的物質,包括人類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或使用的器物,顯現歷史印記、工藝製作。基於上述原因,國人嗜好收集古物。十八世紀德國大文豪歌德則形容“收藏家是快樂的人”。誠然,擁有彌足珍貴的收藏可讓人產生無與倫比的快樂,但從本質上說,收藏之道為利人之道,任重道遠,收藏家只是“百代之過客”,暫時保有文物、藝術品,再把它傳與下一代。收藏家的快樂主要建立在收藏的過程之中,能把記載歷史遺留的痕跡、前人的心血結晶捧在手心細意欣賞,探究其背後的故實、文化、工藝和時代精神,進而知人論世,把研究成果和藏品一一傳承下去,讓後之覽者獲得文化知識和歷史經驗,都會為收藏家帶來巨大的滿足及歡愉。

其實每件文物或藝術品均是時代的見證,價值是多方面的,總離不開歷史、文化及工藝;經濟價值當然是衡量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其中一個指標,但決不是唯一指標。過度強調經濟價值,可能會令人遺忘了收藏的真義;若然投資者是出於投機心理收購文物、藝術品,加劇市場產生哄抬價格,文物造假等情況,這將對收藏產生消極影響──收藏之根本目的並非為了投資,是為了傳播史實、傳承文明。

在這方面,歷代許多收藏大家垂範後世。例如近世張伯駒先生,傾家蕩產,在所不惜,斥巨資收購傳世最古中國墨跡晉陸機《平復帖卷》,傳世最古中國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唐杜牧《張好好詩卷》、李白《上陽臺詩帖》等劇跡,並非為一己私利,祇是肩承保存國粹的重擔,最終涓滴歸公。在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使名跡免於動蕩,妥善保存,人類文明得以傳之久遠,功在國家民族。收藏家貢獻之大,可至於如此。所以私人收藏也是維護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任何發達富強的國家,都不可能將本民族一切有價值的文物、藝術品全數入藏,私人收藏可以配合國家期望國民參與文物保護之目的,文物、藝術品在市場有限度流通,使人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接受文化洗禮,如此也可激發其崇尚文明之心,從而自覺融入保護、傳承文化的洪流。私人收藏和公家收藏相互補充,私人出資收藏藝術品,必然會珍而重之,盡力不讓其有所損傷,私營博物館的陸續湧現,令收藏家報效社會又多了渠道,其勞動是出錢出力。

澳門收藏家團體興文雅會在二零一四年十月成立,第四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十一月在上海召開,澳門藝術博物館此際舉辦“永是清歡──港澳收藏精品展”,向收藏家商借藝術精品供大眾欣賞,交流收藏心得,旨在推動社會保護文化,也藉此加強港澳收藏家的聯繫,亦是對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活動的響應。主辦機構甄選展品立足於以下幾點:真確性、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地方特色、稀有程度。十分感謝興文雅會對本次展覽給予多方支持,出謀畫策。希望藝博館呈獻的這個展覽會為公眾所欣賞,期待觀眾透過各項展品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明瞭傳承文明是國人共同的歷史責任。從此角度出發,博物館、收藏家和觀眾是文化傳承和發揚的工作夥伴。

面對時代更替、國家盛衰,藝術品往往都能超越時間和地域限制,經由收藏家之手傳承後世,經歷幾多苦難波折,其背後所承載的人類文明及歷史意義,是市場價值所無法展現的,這亦是藝術收藏令人著迷之處。收藏家面對自己心愛的藝術收藏,“永是清歡”,總有難以言喻的清寂與歡樂,而且心存敬畏,支持人們賡續前人傳承文化的不朽事業。

陳浩星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