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澳門死難者人數陡增、十九世紀末建立起來的跨境安葬傳統受阻、社團喪葬福利銳減甚至取消,均打破了城市原本的社會和道德秩序。妥善安葬死難者成為澳葡當局和澳門社會共同關心的事務。本文主要探討澳葡當局和華人社團其時增設兩座墳場——鏡湖義地與新西洋墳場的實踐過程,以及戰後華人跨境安葬傳統的恢復。儘管當時由澳葡當局直接提供殮葬服務的變革已初露端倪,但其對於死難者的安葬處理較為滯後;另一方面,戰爭也沒有根本性地打破當局與慈善團體合作提供市政服務的固有模式。與此同時,不同的華人社團對死難者處理的能力存在差異,反映了華人慈善救濟的多元性與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