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船命名是各國海軍建制和海洋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反映國家政權對水上力量的政治期許、軍事要求和海洋文化的樣態。目前關於清代水師艦船命名的研究相對單薄,且有部分史論需要重新考察。通過爬梳散佈在檔案、官方文書和地方志的相關資料,可大致勾勒出清代前中期若干水師艦船的命名情況,證偽“傳統中國無具體船名”之說,並揭示命名的基本邏輯。鴉片戰爭後,清廷和地方督撫興起建設海軍浪潮,艦船命名呈現多元化趨勢,在繼承傳統命名的邏輯上積極嘗試文學意涵的雅化和儒學政治理念的意象化。至甲午戰後的海軍重建過程中,水師艦船命名取向漸趨一致,“(表意字)+(表序字)”的系列化命名成為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