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詔安謝嘉梧於十九世紀初由通事轉變為行商,高額的外貿利潤與熟絡的人際關係是其轉變的重要原因。由於東裕行初期資金短缺,謝嘉梧充當起英國東印度公司經紀,參與到外國資本控制外貿的過程。中國最早的仰賴外國資本生存的買辦制度由此產生。與其他行商一樣,商欠一直困擾着謝氏東裕行,但由於謝嘉梧經營有方以及專銷羽紗等貨物,使得該行在道光初年一度信譽良好。由謝嘉梧的東裕行到謝有仁的東興行,謝氏家族兩代經營外貿長達35年,其貿易對象主要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後期還與怡和洋行從事貿易。儘管謝嘉梧從通事轉變為行商是當時國內商人的一個特例,但卻折射出近代買辦依附外國資本的本質,以及早期的粵商從為逐利入粵,至亦商亦儒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