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世紀以來,《中華大帝國史》一直在國際學術界有着重要的文化影響。其作者門多薩在十六世紀的西班牙語語境中塑造了強大和富庶的他者想像之中國形象,並多次指出中國的諸多經驗值得歐洲效仿。多年來,海內外相關學者也注意到這部讀本,但普遍忽視了從原著善典直抵門多薩的他者想像和認知作者的書寫立場。此外,現下研究大多從單向度的批評視角出發,把他者的中國想像視為彼時歐洲集體欲望的一種無意識投射。這種批評視域局限在歷時性平行語境之中,割裂了想像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自律性互動。因此,本文以現下研究中的問題為邏輯基點,選用門多薩本人認可的最終修訂本⸺“1 5 8 6馬德里西班牙語修訂本”《中華大帝國史》為研究底本,在十六世紀的資本全球化初始進程中,重新解讀中西方交際語境對門多薩晚明想像的建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