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時期,中國與西方往來,多以熟悉中西語言的傳教士充當翻譯。清廷與翻譯有關的機構主要包括四譯館和內閣,也曾設立培養翻譯人才的西洋學館和俄羅斯文館,但以傳教士翻譯為主。他們為來華的外交使團、傳教使團以及初入宮廷服務的傳教士個體充當翻譯,既使用比較通用的拉丁語,也涉及法語、意大利語等歐洲其他語言,而翻譯中既有現場交流與溝通的口譯,也有大量往來文件的筆譯。他們在以翻譯的身份為清廷服務的過程中,輔助清廷完成了對外交往任務,譯介了許多科學、藝術、文化等中西著作,為實現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做出了積極貢獻。然而這在客觀上,限制了中國本土翻譯人才的發展,影響了中西交往進程中中方自主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