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詳細資料

標題
十八至十九世紀澳門教育的世俗化及公共教育的興起對澳門土生族群身份認同的影響
作者
梁舜欣
簡介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澳門多樣教學機構的出現以及教學課程、教學語言和教學主體的變化,對澳門土生族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62年之前,澳門的學校和教育基本由以耶穌會為代表的天主教會壟斷,天主教信仰是澳門土生族群最重要的自我識別文化符號;1784年,遣使會接管聖若瑟修院的管理和辦學後,修院開展世俗教育,並培育出一批土生葡人文化精英;十九世紀中葉起,澳葡政府成立了一批官辦學校並開始關注澳門的公共教育和葡語教育,加強了澳門土生族群對葡萄牙文化和葡語的認同;馬禮遜學校作為新教教會學校所體現的公共性及其課程中對西方科學和英文的重視,影響了鴉片戰爭後澳門土生族群開辦的私立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主體;這一時期,澳門土生族群也開始運用教育來構築其族群認同,並緩解族群內部社會分層所帶來的矛盾。在此過程中,教育不僅影響了澳門土生族群對自身不同文化身份的強調,更幫助他們進行社會身份的轉變。

關鍵字
澳門;世俗教育;公共教育;語言教育;澳門土生族群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