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詳細資料

標題
天妃(后、媽祖)廟之名稱正俗源流及有關地方名實探真
——以澳門媽祖閣、蓮峰廟以及台灣關渡宮等宮廟的異名為中心
作者
譚世寶
簡介

澳門半島的媽閣廟本來的正名在明末清初為天妃廟,康熙以後更改為天后宫,現代流行的民間偽說稱其為福建漁民船商建於1488年的私廟,由廟宇現存的碑刻及《香山縣志》等記載,可證該廟其實由官主民助,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其後經歷明清易代(1644-1662年),清康熙以後改名天后宮, 雍正、 乾隆以後有“馬角廟”“娘媽廟”“娘媽閣”“亞媽閣”“媽閣”“媽閣廟”“媽祖閣”等俗稱流行。葡人於1849年侵佔澳門以後,先後改以俗稱“媽閣廟”“媽祖閣”為正名,廟宇也由官公擁有逐漸淪為私人佔有。廟宇的管理者也由禪宗僧人為主,逐漸變為世俗人士為主。至今澳門的媽閣廟等廟宇基本保存完好,成為研究明清有關中國廟宇演變史的重要案例。台灣北部的關渡宮廟,相傳始建於明清易代之際的南明永曆十五年亦即清順治十八年,據《諸羅縣志》記載建於康熙五十一年,也是官主民助創建之官公廟宇,其正名按照官名稱為“天妃廟”。又清代民間多以本地之地名作為天妃(后)廟的定語與俗稱,例如,澳門的媽閣廟所在地土名為馬角,故稱之為馬角天妃(后)廟,省稱為馬角廟作俗名,再訛變為媽祖閣、媽閣廟。由此可以推斷,台灣北部最早位於淡水河口的天妃廟後來被稱為“靈山廟”“干豆宮”等,都是此類以土俗地名取代原本統一的官廟正名的結果。本文以澳門媽祖閣、蓮峰廟以及台灣關渡宮廟的歷史異同比較研究為主,探討明清以降的天妃(后、媽祖)廟的正俗名稱,以及有關“馬角”“干豆”等地名的變化源流。

關鍵字
干豆宮;馬角廟;天后;媽祖;諸羅縣志;香山縣志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