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澳門的天主教音樂在豐厚的早期天主教音樂歷史的傳統背景下,由於人文、地理、制度等各方面獨特的條件,形成了繁榮多彩的局面。其中,豐富而具有較高水準的音樂作品創作,是形成這種繁榮多彩音樂生活局面的重要基礎,為當地的信徒向着天父“唱出雙倍的祈禱”( 羅啟瑞1999,序) 準備了充足的音樂材料,並以其獨具一格的創作特徵和創作文化而為世人所矚目。
本研究首次從作曲家與作品的角度出發,對20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予以材料上的梳理,同時進行深入的技術分析和相應的美學綜合,並就文化的層面和相應意義進行思考,最終以歷史 (縱向) 和國際 (橫向) 的視野進行歸納。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類似專題及相應成果﹔從現有同本課題間接相關的極少量著述看,就澳門天主教音樂創作本體而言,尚缺乏專注或專業的涉及和相應學術理論的關注。上述領域所呈現的大致為空白的學術研究狀態,同如此豐富又獨具特色的具體創作實踐的表現相比,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狀況,對此領域作深入和系統的探討研究,已成為澳門文化史及整個華人音樂史時不我待的重要事項。
本課題的研究應成為澳門天主教音樂未來可能出現的系列研究中,首部建立在翔實的一手資料和深入技術分析基礎上的、以較高層面的文化意義進行綜合的具較強學術規範的專著﹔成果亦應成為未來澳門天主教音樂史直至澳門音樂史寫作參考的基礎文獻之一;同時,本研究希望不僅能為澳門的城市文化和歷史價值之進一步實現,也為華人地區及其它地區、國家在相關領域中的再研究提供一份盡可能規範和客觀權威的學術文本。
隨着20世紀的逝去,以歷史和國際的視野,站在學術的立場上審視這些立於豐厚寬廣的澳門天主教音樂文化背景之前的禮儀作品,探討其創作特色和貢獻,研究蘊涵於其中的文化意義,進而作出必要的思考綜合,將不僅有助於深入和客觀地認識這批澳門文化史上的音樂財富,亦對全面地研究澳門天主教音樂歷史文化作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從而讓世人對這朵澳門多元文化園地中的奇葩之獨特的價值和相應的外延意義作出新一層面的解讀和客觀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