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夏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1622年穿越中國南海的航行
作者
邦特科(Willem Ysbrantsz Bontekoe)著╱郭頤頓譯
簡介

1622年6月24日,為荷蘭征服澳門的最後一舉。計劃由巴達維亞 (Batavia) 的東印度公司總督柯恩 (Jan Pietersz Coen) 制定。柯恩及其董事會不僅妄圖佔領澳門,還欲在澎湖列島(Pescadores) 修建要塞基地。為達到上述目的,同年4月,於巴達維亞派出八艘艦船組成的艦隊,由雷約茲 (Cornelis Reyersz) 海軍上將指揮,麾下士卒千餘人。這意味着荷蘭的對華戰略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和平談判、謀求通商的原則被擱置一旁。懷布蘭.范.沃維克 (Wybrand van Warwijck) 和康內利斯‧馬特烈夫 (Cornelis Matelief),分別於1604年及1607年奉行談判原則。這一態度的轉變,必須與為期十二年的和平時代的結束聯繫起來看:當時西班牙和荷蘭之間再度燃燒的冷戰戰火,迅速蔓延到亞洲各地,因為在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締結了反伊比利亞同盟之後,荷蘭顯得強大起來。在巴達維亞到中國的途中,雷約茲將在海上會合的三艘荷蘭艦船及在一艘暹羅戰船上執行任務的日本小分隊納入旗下。在澳門,他看到兩艘荷蘭軍艦及兩艘英國軍艦,已將港口封鎖得水泄不通。上述軍艦是從圍攻馬尼拉 (Manila) 的艦隊中抽調出來的。攻擊部隊約六百到八百人,其中包括歐洲人、日本人、馬來人和一些班達 (Banda)和古吉拉特 (Gujarat) 的土著,在劏狗環 (Cacilhas) 海灘登陸。儘管荷蘭在兵員數量、火力配置和軍事素質方面佔絕對優勢,但葡萄牙士兵、澳門平民和奴僕們的臨時抵抗,不僅遏制了侵略者的進攻,而且還打得他們丟盔棄甲,傷亡慘重,狼狽逃竄。絕大部分荷蘭敗兵奉命駛往澎湖列島中的一座島嶼,並在那裡營造要塞炮臺,作為反華基地,包括對中國的過往船隻實施海盜擄掠,襲擊沿岸村莊。1624年8月,中國水師以一百五十艘艨艟組成的艦隊,迫使紅毛放棄澎湖列島,但默許其在臺灣貿易。邦特科 (Willem Ysbrantsz Bontekoe) 早在1618年就離開荷蘭,參加攻打澳門之前,曾在東方歷盡各種冒險活動;1625年回到荷蘭後,將其遊蕩經歷撰寫成書,初版名為 Journael ofte Gedenckwaerdige befchrijvinghe vande Osft-Indifche Reyfs, 1646年於霍恩 (Hoorn) 重印。這部著作很快就成為經典,截止1800年,已在荷蘭再版或重印七十餘次。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