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夏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葡萄牙漢學先驅曾德昭神父
作者
張敏芬
簡介

16 世紀末17 世紀初西方傳教士來到澳門,他們努力學習中國語言,認真研究中國國情和文化,成功地進入內地傳教,推動了中國歷史上一次有規模有系統有重點的中西文化交流。學術界一般提到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人們較多地想到利瑪竇、艾儒略、湯若望等著名人士,卻忽略了數量上佔優勢的葡萄牙入華耶穌會士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葡籍耶穌會士在中國的事蹟還在等待他們的歷史學家(⋯⋯)。這段歷史值得傳頌,儘管事實上葡萄牙人一直是受害者,因為外國作家祇重視法國和佛蘭德傳教士的功績。因此, Martini(衛匡國), ouplet(柏應理)等的作品受到懷念,而Semedo (曾德昭), Gouveia(何大化) 和 Magalhães(安文思)的先驅作品卻被遺忘。(⋯⋯)不研究大量的、但難以理解的葡文資料阻礙了對這些偉人的公正評價,同樣人們普遍不知道葡萄牙耶穌會在北京相當於倫敦皇家學院,俄羅斯皇家學院和巴黎皇家學院。”在大批入華葡籍耶穌會士中,貢獻最大者首推曾德昭神父,他曾在中國居留三十多年,是明亡清興的歐洲見證人之一。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中西文化傳播和宗教事業,是繼利瑪竇《中國劄記》後第一個向西方世界翔實介紹中國語言文化的葡萄牙耶穌會士,堪稱第一位葡萄牙漢學家。“曾德昭當然不能和利瑪竇相提並論,但就葡萄牙漢學家而言,他卻是第一人。”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