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秋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明代海上絲路戲劇文化交流及湯顯祖《牡丹亭》中描述澳門的研究
作者
李強、李杉杉
簡介

明代時期,南海地區中外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促使中國通向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南移。尤其是葡萄牙人於明嘉靖年間租居了澳門,萬曆年間,大批歐洲耶穌會士通過此地北上開始大規模地傳播西方文化,從而促進了此階段中西文學藝術交流的日趨活躍與勃興。也正是在此期間,中原、江南與沿海地區廣泛流傳以昆腔、弋陽腔為首的" 四大聲腔" ,北方各種地方戲曲劇種也隨着官商經貿中心的轉移而大量傳入廣東地區,並促使此地形成了以“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與“潮劇”為代表的豐富多樣的粵澳地方戲,遂培育出眾多的南方戲班劇作家與戲曲藝人。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明萬曆年間,在全國負有盛名的傳奇作家湯顯祖因彈劾時政而被貶官粵地,且因深入民間底層,接觸到濃鬱的南海傳統文化,從而激發了他以戲曲形式抒寫人生的熱情。特別是湯顯祖多次前去日漸發達的中西宗教文化天然交融的澳門,無意中在天主教的文學藝術形式中尋找到非常神似的中國佛道文化的表現方式,以及地方戲曲夢幻意境的描述技法。後來他如願以償果真於傳世名作《牡丹亭》之〈悵眺〉、〈謁遇〉等有關場面得以借述反映,並由此而借花獻佛向外域弘揚了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澳門於明代時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與中心樞紐,繼續發揚“海上絲綢之路”強大的中介作用與傳播功能。借此巨大的世界文化平臺,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在中西美術、音樂、文學、建築、服飾等領域的借鑒與交融方面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此時業已成熟的中國古典戲曲與傳統地方戲作為華夏文藝之大成者,曾為澳門這座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海港增添了璀璨的藝術光彩。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