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荷蘭探險家1600 年左右首次來到南中國海時,中國和日本船隻已經在這片水域上活動了三百多年。在南中國海沿海地區、臺灣、菲律賓群島、馬來半島、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尼群島、甚至遠至九州都有了來自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省份的中國人小型居住區。約五十年前,朝廷禁止中國人進行任何海外貿易,導致葡萄牙人壟斷了澳門和日本之間的直接水上運輸 ,但是二十年後,南方貿易的禁令又被解除。中國船隻載着絲綢、瓷器、鐵器、黃金、銅、胡椒、摩鹿加群島的香料和大米,往來於南中國海和日本商人之間,他們持有朱紅色〔官印〕的通行證,代表他們已經得到日本將軍的特許,日本方面會接待他們並與他們交換白銀。大約在同一時期,西班牙人攜墨西哥白銀來到菲律賓群島,這進一步刺激了貿易網東方分支的發展。1597年,一百二十多艘船從廈門灣離開中國,其中一半有前往菲律賓、婆羅洲和摩鹿加的許可;其餘船的目的地為交趾支那(Cochin China 越南南部)、占婆(Champa 越南中部沿海地區)、柬埔寨、南蘇門答臘島和西爪哇。
荷蘭人到來之際,葡萄牙人已漸失去中日直航的壟斷地位。1580 年,日本運輸得到加強,1591 年,首艘日本船在馬尼拉註冊,但是1600年左右,中國船也開始在日本港口重現。17世紀早期,每年有三十多至六十艘中國船造訪日本。從1604年“閉關鎖國”開始到1635年,三百五十多艘日本船前往東南亞,其中八十七艘到交趾支那,五十四艘去了馬尼拉,五十五艘前往暹羅,四十四艘到柬埔寨,六艘到占婆,三十七艘去往越南其它地區。
這些航行的時間大都由季風決定:6月到第二年4月東北向,5月到9月西南向。船隻延遲起航會有災難性影響。其他不確定因素還有貨物量、抵達目的地的貨物時價以及政府貿易政策的突然改變,如出現禁令或增稅。此外海盜行為一直伴隨着貿易。海盜給財產、貨物和人身安全帶來的危險無處不在,在中國沿海,甚至中日聯合襲擊的現象也不罕見。
本文講述了荷蘭人對南中國海的闖入,他們為甚麼又是如何試圖打入現存的貿易網絡,他們成功在哪裡?失敗在哪裡?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