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春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一位最早在肇慶傳播西方文化的人
作者
蕭健玲
簡介

北京在2000年新世紀到來時修建了史無前例的“中華世紀壇”,在其金碧輝煌的環形世紀廳中,把對中華文明作出突出貢獻的歷史名人用浮雕一一展現。在一百多位名人中,有兩位外國人,一位是沿着陸上絲綢之路來到東方、把中國文化帶到西方的馬可.波羅;另一位就是從海上來到中國、帶來了西方科學和技術的利瑪竇。在這命名為“中華千秋頌”的大型浮雕圖中,對利瑪竇的評價是這樣的:“利瑪竇(1552-1610),意大利傳教士,他在中國二十八年,學習中國語言文字,瞭解中國風土人情,結識當時的文人、學者,並修建了禮拜堂,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坤輿萬國全圖〉為一幅世界地圖,由他繪於肇慶, 1602 年刊行於北京。”

 

利瑪竇是一位最早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的意大利人。他於1583年9月10日從澳門抵達廣東肇慶,從肇慶開始了他在中國內陸的文化之旅。利瑪竇在肇慶知府王泮等人的支持下,在肇慶建起了中國內陸第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築僊花寺;繪製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讓國人從地圖上直觀地看到了世界的縮影,開闊了視野;研製出中國第一座機械自鳴鐘,使中國人學到了西方機械自鳴鐘的製作技術;合編了第一部《葡漢辭典》,使國人與外國人交流有了一本語言翻譯工具書,為漢字拼音開闢了新路;傳播了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使當時國人認識西方文明、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展出了西方國家的一些科技書籍,讓國人從書中見識了西方的造紙和印刷術。利瑪竇在肇慶居留六年,後輾轉於韶州、南昌、南京、北京, 1610 年在北京去世。

 

利瑪竇著譯有十九種之多,內容涵蓋哲學、科學、宗教、倫理等。他將中國的《四書》、《五經》等譯成拉丁文推向歐洲國家,為傳播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扮演了“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的雙重角色,被譽為“歐洲漢學之父”。所以,利瑪竇在華開啟的事業實際上並非首先是傳教而是擔當了文化大使這一非凡的角色。把利瑪竇列入中華世紀壇之“中華千秋頌”中,可見中國人對利瑪竇是十分敬重的。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