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冬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塞里絲誤解”的消除與葡萄牙人的歷史貢獻
作者
華濤
簡介

“塞里絲”(Seres)是一個古老的地理名詞。古代歐洲地理學家在他們的著作中,如托勒密在他的《地理學》和他的世界地圖中,談到東亞的北部有一個國家叫“塞里絲”,在“塞里絲”的南面是“秦”(或者叫“秦尼”)。這種誤將完整的東亞大陸一分為二的觀念持續了很長時期,可以被稱之為“塞里絲誤解”。到了13-14 世紀蒙古-元朝時期,教皇派往蒙古可汗的使者卡爾平尼、魯布魯克等歐洲旅行家親身抵達亞洲的東北部,親自得到了關於亞洲東部的可靠消息,甚至將古典時代的“塞里絲”與新時代的“契丹”勘同起來,其後的馬可波羅等也在中國生活過多年,並著書立說,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帶回了歐洲。儘管如此,整個歐洲對亞洲東部仍然沒有清晰看法,甚至傳統觀念還會因為新的資訊而得到加強。一直到16世紀上半期,古典的“塞里絲誤解”和表現在“契丹-蠻子”定式上的新“塞里絲誤解”,在歐洲人繪製的地圖上仍然比比皆是。15世紀末人類歷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1487年迪亞斯到達非洲西南端,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1497-1498年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到達印度,1519年麥哲倫進行了環球航行。所有這些航行的目的都在於探求從歐洲通往歐亞大陸東部地區的新航路。在上述這些標誌着新航路的開闢和人類認識世界地理新紀元的航行以後,歐洲人對歐亞大陸東部的認識,特別是對中國的認識有了甚麼變化,歐洲對東亞的“塞里絲誤解”是何時消除的,葡萄牙人在這一歷史性活動中起了甚麼樣的作用,是世界歷史上特別是東西交流史上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本課題研究“塞里絲誤解”的發展歷史,並從這一誤解的淡化和消失的過程,研究葡萄牙人在歐洲認識舊大陸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