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夏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珠海寶鏡灣岩畫整體判讀
作者
李世源
簡介

中國史前岩畫在南海之濱從發現到開展研究,基本上是沿着環珠江口一線展開的。

在珠江入海口的右邊有香港已知的八處岩畫。這八處岩畫目前所處地理位置正是以海島的臨海處為主,祇有一處離海稍遠,那就是香港島南邊的黃竹坑岩畫,然而也臨澗而立。八處岩畫的內容亦皆以幾何圖案為主,可辨認出鳥獸類形狀。

珠江口左邊的澳門, 在20世紀80年代初曾由香港考古學會在其報告中所述的寇婁島﹝Coloane,此葡文通譯為路環島﹞卡栝﹝Ka Ho,此葡文對音似應指九澳﹞灣朝南山谷中發現棋盤狀、船形等圖案石刻。中國著名岩畫專家、中央民族大學陳兆復教授認為:“澳門岩畫中裝有桅杆的船隻,珠海高欄島岩畫中出現的船隊,都是海洋文化的明證。”這些岩畫成為珠江流域先民走向海洋的生動的歷史見證。

珠海南端的高欄島在20世紀80年代末史前岩畫的驚世發現,使粵港澳三地岩畫在內涵方面可作形式上的比較和聯繁。港澳岩畫與中國華南所發現的岩畫存在着史前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對此目前岩畫界仍在作進一步的比較研究之中。

筆者僅就珠海岩畫的內容先做一個總體概括。珠海寶鏡灣五處七幅岩畫的發現及其分佈,使風猛鷹山從上到下成了一座充滿神秘意味的先民祭壇。然而,對它們進行系統的整體判斷與閱讀,必須尋找一個合情理的入口處才能真正顯現其內涵與價值。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