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研究之環珠江口的具體範圍,實質上涵蓋了珠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即始於珠江口出海地段,向南直至萬山群島。不少學者曾指出本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6500-3500年之間)的考古學文化別具區域特色。目前學者一般把本地區的遺址分成沙丘和貝丘遺址來討論,且二者在聚落上的關係最近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例如有學者認為南面的沙丘遺址為冬春季聚落,由於颱風季節影響,當時住民會回到大陸的大本營,因此在討論沙丘遺址時,應與北面的貝丘、山崗遺址聯結起來考慮。亦有學者認為在南面古沙堤上留下文化遺存的人們,應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中下游地區,沙丘遺址祇是在某個季節性中進行短期活動的居停地點,或作為季節性和臨時性的活動場所。另有學者針對沙丘遺址的遺物內涵,指出其可能屬於季節性聚落。不過也有學者提出沙丘遺址不應祇是季節性活動居址的看法。
以上學者的看法無疑極具啟發性。然而,在討論聚落型態及遺址之間的關係時,理應以瞭解遺址性質——進行遺址的類型與功能界定為其先行的工作。本文的目的,即嘗試以本地區的出土器物來進行遺址性質的討論。但考慮到出土器物之多,不容易全部納入簡短的文章中,故本文先選擇以陶器(這裡指陶容器)來作分析。在大部分的考古遺址中,陶器可說是最常發現的遺物。有學者就曾指出:“考古遺址出土之陶片以其數量龐大,各項屬性(attributes)之相對變化速度較快、不易受風化破壞或擠壓等變形的特點,成為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最多、用功最勤的主要考古遺物。”本研究,即嘗試透過對出土陶器進行功能類型分析,對本地區的遺址性質問題提出若干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