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漁山(1632-1718)名歷,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明南京右副都御史吳訥十一世孫。自幼孤貧,早歲師從陳瑚、錢謙益、王時敏、王鑑 、陳岷諸名輩,皆得其指授,加以天才駿發,刻苦磨礪,遂精書畫,工詩擅琴。而以畫最負盛名,與王時敏、王鑑 、王翬、王原祁及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為清初六大家。
天學為明末清初對天主教的別稱。在明清之際急遽的社會變動中,漁山作為明遺民,其思想經歷了由儒而釋而天主教的巨大轉變。他自幼受洗,年輕時學儒於陳瑚,既而喜逃禪,與佛教方外人往還,四十餘歲以後逐漸專注於天主教。年垂五十,學道於澳門三巴靜院,入耶穌會,為修士。返江南後,五十七歲晉陞司鐸。此後在上海、嘉定一帶傳教達三十年。
漁山的繪畫,遠師董源、巨然、米芾、趙大年、黃公望、吳鎮、倪瓚及王蒙,近師董其昌、王時敏及王鑑,繼承中國古代繪畫的優良傳統,而能擬古脫古,自成風格。然而,自四十餘歲以後,其內容與形式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繪畫,便與自西方傳入的天學結下不解之緣。從漁山繪畫及其題詩、畫跋,可見其遊於天學的心路歷程,亦可見其與教會師友的往還之事。筆者在陳垣、方豪先生等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以漁山繪畫及其題詩、畫跋為基本資料,對吳漁山的繪畫與天學這一問題作初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