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百年興起的城市中,澳門在文物建築保護方面的出色工作,受到市民、遊客乃至各地學者、專家的肯定、贊許。文物建築不但是澳門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成為配合澳門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回歸後,特區行政長官在其《施政報告》中多番強調要開發並利用這些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同時,行政長官亦提出“加強對文化財產保護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拓展本地的文化旅遊資源”的施政方針。
澳門的文物保護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單向保護,政府把保護作為一項文化事業而包辦一切,造成沉重負擔,而且顯得勢單力薄,對於保護的倡導和管理大都尚未引起預期的廣泛響應。為了突破僵局,除了立法、訴訟等強制手段外,恰當的引導、教育是更有效的方法。藉宣傳、教育之助,可以使文物保護達到全民共識的高度,政府在保護文物時就可以得到市民的理解、支持、配合,造成一種互動的、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環。
文物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載體,它從不同側面記錄了前人的歷史,並且體現了前人的智慧。在澳門,各類文物建築除了體現中西建築藝術共存、交融外,更是16世紀以來中西貿易、文化交流活生生的見證物。好好地利用這些文物建築進行宣傳、教育,是個提高市民文化素質的機會,也是凝聚文化認同的公民教育的好教材。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在其《國史大綱》中說:“故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真實之瞭解。”這句話說的固然是泱泱大國的整個中國,但對於彈丸之地的澳門亦屬警世之言,特別是在澳門回歸祖國之後,我們需要凝聚各方人心,共同迎接21世紀的挑戰。
因此,為了使文物保護工作由政府單向承擔轉變為全民支持參與的互動,為了增強文化歸屬感凝聚市民向心力,為了提高青年人公民教育的素質,文化局繼2001年7月啟動“澳門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後,與濠江青年商會合作,推出“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 包括“文物大使計劃”及 “澳門文物建築展全澳中學巡迴SHOW”兩項活動。
作為"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的首兩項活動,“文物大使計劃”及“澳門文物建築展全澳中學巡迴SHOW”均以中學生為主要宣傳對象,這是因為他們願意也較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同時可以通過他們把文物保護的訊息帶到學校、家庭當中,擴大宣傳、教育的影響力。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及早為這些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傳授正確的文物保護意識,澳門的文物保護事業才能薪火相傳、後繼有人。澳門作為16世紀以來中西貿易的樞紐、文化交匯的中心,值得驕傲、自豪;對於這些歷史功績,要大力推介,讓市民多一點瞭解,也多一分親切感,凝成共同的歸屬感、向心力,締造出團結互助的局面。向青年人介紹澳門文物建築的同時,必然涉及澳門的歷史,而這正是爭取他們關心文化認同的好機會。從當今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來看,認識本土歷史、文化亦是素質教育、公民教育必需與迫切的課題。
下面分別追栂“文物大使計劃”及“澳門文物建築展全澳中學巡迴SHOW”兩項活動的進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