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春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文化特色:澳門的身份認同
作者
鄭妙冰
簡介

澳門地處南中國邊緣地區,在兩個政治實體和兩種獨特文化哺育中成長,擁有與眾不同的身份認同。社區建基於歷史文化,而身份認同的概念與社區意識息息相關,包含的不僅僅是個人意識(個人身份認同),更涵蓋了特定的文化“遺產”(文化身份認同)。一種集體的文化身份認同,所指的是“一群有共同經驗和文化象徵的人,對於延續性、共同回憶與命運的感受與價值標準”(史密夫,1990:179)。 喬納森.弗里德曼有更概括的描述:“文化認同”屬於與生俱來無須學習無須爭取而歸人所有。廣而言之,是民族或生理遺傳的概念;狹義地說,是遺產或者是文化遺傳,明確地由每個人透過其個人行為代代相傳。也就是西方普遍的種族淵源概念。(弗里德曼, 1994:29-30)弗里德曼的理論指出,文化認同或種族淵源是個人擁有的,是某種社會認同的基礎。因此個人認同不僅依賴於社會,還幾乎全由社會環境界定。透過由自我和傳統結合而成的社區意識,個人意識才得以顯現。澳門這個半島城市充滿了葡國氣氛格調和中國文化特徵,而且到處可見陸上、海上以及城中的風光。這裡蘊涵的“意義和價值觀念”令澳門的文化更形多樣化和複雜化,並促進了其身份認同的形成。複雜多樣的文化傳統亦必然地構成了集體身份認同,當中又包含妷歷史環境和文化特徵兩部分。

自從1557年葡國於澳門實行一種殖民帝王式統治,將其價值觀和宗教信仰強加於中國政治社會架構之上。隨妷架構的轉變,文化基礎亦由於內部演進或政治革新而變更。澳門的“生活方式”與一系列的關係相互交錯,這些關係具有於時空中可變亦不斷轉變的特質。其與外界社會的多元聯繫,有力地顯現了文化變遷的可滲透性和流動性,在殖民管治中變成複雜而可對話的。今天,澳門這個“聖城”的基督教堂和中國廟宇林立,但又不乏不拘一格的遺址和雕像,賭場與風月場所更不在話下。這種對立的情景構成了“兩面神”(Janus)的形象,與社會組織和文化習俗不盡傦合。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