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冬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澳門之旅隨筆
作者
康育義
簡介

應澳門文化研究會梁披雲會長的邀請,在澳門回歸兩週年前夕,2001年12月12日下午,我第一次踏上祖國南海海濱名城澳門。兩年前,1999年12月20日,這座祇有23.8平方公里面積、43萬人口的國際化小都市,曾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中國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以 覆蓋全球98%面積連續48小時直播澳門回歸的消息。也正是在那個全球注目的時刻,我第一次在影視中從海上、陸上到空中全方位看到澳門。在澳門小女孩領唱的〈七子之歌〉的旋律中,我看到澳門美麗的街市,那用黑白兩種顏色的方形小石塊鋪砌成波浪狀圖紋的街道,既獨特又令人神往。那粉紅色的洋樓,掩映在綠樹叢中,顯得格外幽雅明麗。東望洋山上1865年建成的燈塔,不間斷地迴旋妷,向伶仃洋掃出信號光,它令我想起澳門港在世界航海商貿史上的獨特的歷史地位。還有那殘垣斷壁的“大三巴”牌坊的滄桑聖蹟,頓時令人萌發思古之幽情⋯⋯。這些都無不一一打上了葡萄牙人盤踞的印記。然而,佔澳門人口95%以上長妷黑頭髮黃皮膚操廣東話的澳門人,和明代萬曆已巳年修建的媽祖閣,卻是地地道道地打上了中國歷史的胎記。那香火繚繞的媽祖閣,是四百年前第一批在澳門半島上岸的葡萄牙人問路時知悉的第一個澳門地名。從此,葡文“Macau”(馬交,即媽閣)便成了澳門在國際上通用的代名詞。澳門回歸兩年了,它已成了“一國兩制”下的中國第二個特別行政區。然而,由葡萄牙人稱呼澳門的葡文Macau(英文Macao),看來還是要在國際上一直叫下去,讓人永遠記取澳門有個外文別號的歷史典故。——從澳門回歸祖國懷抱的那一刻起,她在我心中逐漸地明朗起來,令我頓生要到澳門觀光的熱盼。這個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