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冬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歐洲傳教士與清代宮廷銅版畫的繁榮
作者
莫小也
簡介

明清之際中國版畫的發展有兩次高峰,各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色:第一個高峰在明代萬曆至天啟年間,它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傳統木版畫,雕刻製作者分佈在長江下游及沿海一帶經濟發達地區。但是,當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出現第二個版畫製作高峰時,版畫的表現手段明顯轉向了銅版畫,而它們的製作者基本上集中在北京紫禁城中。中國銅版畫何時始有製作?明清之際銅版畫發展的總體面貌如何?由於20世紀中期以來人們對清代宮廷“御製”作品的偏見,使那些銅版畫一直深藏於故宮大庫,幾乎未能與世人見面。而以往美術史家得出的各種結論大抵亦祇能自圓其說,至今為止的說法差距甚大,更沒有比較全面地論述這一專題的成果。與木版畫的製作方式不同,銅版畫的製作、印刷必須借鑒科學知識及依賴較好的設備。清代宮廷創作的銅版畫最初是在西洋傳教士的指導下,由他們與宮廷畫家一起完成的,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木版畫技法的延續,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之一。在此基礎上,清宮廷曾經出現銅版畫創作的高峰。本文是筆者在親自考察部份銅版畫實物和查閱全部銅版畫圖像、相關文字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除了有重點地探討、分析銅版畫製作的背景、製作的過程以及作品的特色之外,還特別揭示了歐洲來華傳教士與清代宮廷銅版畫興盛的關係。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