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16-17世紀中葉澳門對海上絲路的歷史貢獻,我們首先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外史界以往在談到澳門海上貿易時,大多是祇談葡萄牙人建立並經營了以澳門為中心的多條國際貿易航線,即葡人開展的澳門國際貿易。與之相聯繫的,是認為自葡人東來,海上絲綢之路發生了自東而西向自西而東的轉向。這是一種傳統的觀點。本文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問題。立論主要從以下諸方面考慮:
首先,置於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看,15世紀人類大規模海洋活動的帷幕揭開,世界性新航路的開通,代表了歷史發展總的趨勢,世界開始融為一體。以享譽世界的中國絲綢命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與海外各國交往的海上紐帶。葡人東來,明政府的政策轉變,澳門興起,促使海上絲綢之路極大地擴展和延伸。絲路的擴大發展,與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是同步的,從而推動了世界融為一個整體的進程。第二,拓寬研究時空範圍,傳統的觀點暴露了問題。從歷史上看,在中世紀,中西經濟關係本是不平衡的,中國先進,西方落後。至葡人東來,在中國與西方直接交往的開始時期,並沒有立即改變這一狀況。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時間差的問題,那就是,不是自西方東來,中國就落後了。明朝在當時是一個龐大的文明古國,中國傳統的絲綢等商品仍獨步世界,中國在當時並沒有落後於西方,也不是被動地參與世界市場的形成的。從亞洲國際貿易自古存在而言,葡萄牙祇是一個加入者。因此,絲路不存在轉向的問題。16-17世紀中葉通過澳門這一輻射地,海上絲路得到了極大擴展,中國積極參與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再就海上絲路本身來看,海上絲綢之路,顧名思義,是以中國享譽世界的絲綢命名的、以中國絲綢佔主導地位的東西方交往的海上通道。它的產生,正是由於自古以來中國絲綢就是這一通道上的主要輸出品,絲綢自東到西,連接了東方與西方,成為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往的海上紐帶,而這條紐帶的形成,是古代東西方各國人民共同勞動的結晶。因此,就這一意義而言,16-17世紀中葉的海上絲綢之路,談不上發生自東向西至自西向東的轉向,畢竟當時的歐洲尚拿不出能夠與東方抗衡的商品,中國絲綢仍舊在東西方交往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當時的海上絲路,不能完全簡單地視為西方海外擴張的工具。澳門興起和發展及其特性與海上絲路的興盛緊密相連,適可作為一個例證。第三,注意全面評價澳門的歷史作用。由於澳門是中國領土,不同於葡人的殖民地。事實上,葡人的經營在澳門國際貿易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是重要和顯而易見的,應予肯定;然而,主要以西歐的觀點來解釋歷史已經過時,對澳門國際貿易及其歷史地位應作整體評價,不能僅妷墨於葡人的經營。澳門的興起和發展、地位和作用都不能撇開它是在中國的座標系上這一關節點而孤立地看待。因此,我們在評價澳門歷史作用時,應估計到明朝政府的作用,而不能僅僅考慮到葡人的經營,在強調葡人的經營時,還應特別強調中國明朝的背景及其作用。澳門興起的動力有二重性,首先有深刻的內部動因,開拓海外市場是當時中國社會內部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是葡人的擴張東來。內外動因促成澳門作為海上貿易港口城市的迅速興起,並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
下面擬從澳門的特性出發,將時間限定在16-17世紀中葉這一澳門興起和發展的黃金時期,探討澳門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貢獻。不當之處,尚祈國內外專家學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