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君、臣之像是古代宮廷人物畫的重要題材,在群像畫中,畫家為了突出君主的形象和地位,形成了一整套嚴格地處理君臣形象的表現手段,有如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所云:“畫人物者必分貴賤氣貌、朝代衣冠。⋯⋯帝王當崇上聖天日之表,⋯⋯帝釋須明威福嚴重之儀。”在造型上具體地表現為:採用主大從小、主肥從瘦、主尊從讓的方式;在構圖上,將君主置於畫幅的中心位置,若是側像的話,君前則視野寬闊。在這裡,已不僅僅是一般的繪畫技巧問題,而是傳達了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的統治意志。
如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唐代閻立本(傳)的〈古帝王圖〉卷,把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之像畫得英姿勃發,侍臣則呈矮小謙卑之狀。五代南唐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卷(宋摹)也是按照上述的創作規律處理了君(中主李璟)、臣(弟李景遂、景)、僕(侍者)三者之間的等級關係。直到明代,宮廷畫家商喜的〈明宣宗行樂圖〉軸把明宣宗朱瞻基的騎馬像畫得人高馬大,高高立於岡上,太監尾隨或下行於山腳,寬廣的大場景有悖於近大遠小的透視法則,人物的大小皆取決於其君、臣、僕三種不同的政治地位,極大地損害了紀實繪畫的寫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