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海上閩南,捲入東亞海洋競爭的風暴,成為明朝官方與民間海上力量及日本、葡萄牙、荷蘭海洋勢力互相較量的重要舞臺。葡萄牙人稱之為Chincheo(漳州)的九龍江口海灣地區(今稱廈門灣),取代衰落的泉州港,崛起為海上閩南的中心,在浯嶼中葡貿易的刺激下,開創中國海洋發展的漳州月港時代,和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場發生緊密的關係。16世紀,以九龍江口海灣地區為中心的漳州航海貿易勢力在東亞海域佔據了優勢,到17世紀中葉鄭成功的海上活動達到頂峰。美國著名歷史人類學家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把這一時空稱之為中國東南區域的漳州發展週期。
這是中西海洋活動連接的時代,也是世界的歷史開始成為真正意義的世界史的時代。九龍江口為代表的漳州航海貿易勢力抓住了機遇,挺進東西洋,又最終喪失了機遇,留下了令人感嘆的遺憾。在中外歷史文本上,這段歷史有許多不同的描述,許多歷史場景頗多相互矛盾和模糊不清之處,有待於進一步的釐清。東亞海域漳州時代發端的歷史,葡萄牙人所說的Chincheo臨時居留地的歷史就是一個顯例。本文從現存的明代文本中檢拾殘存的“記憶”,重新審視明代洪武初年至嘉靖倭亂前的海上閩南,發現:明初“固若金湯”的金門千戶所對民間海洋發展是一場悲劇,浯嶼水寨內遷,廈門反而促使漳州海商崛起;浯嶼中葡互市是明朝官方海洋失控的產物,九龍江口海灣地區的海洋經濟在政治、法律非法性的夾縫中取得有限的發展空間。“走馬溪大捷”是海禁派製造的歷史神話,摧毀浯嶼、大擔嶼的海洋發展才是歷史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