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出生的柴可夫斯基是首位在国际舞台上名垂后世的俄罗斯作曲家。他以多产著称,创作的作品涵括芭蕾舞剧、歌剧、交响曲及室内乐,以至俄罗斯东正教礼拜仪式的合唱曲。他成功将根深蒂固的俄国曲风与西方音乐巨匠的作曲风格相结合,并在极富想象及具描述性的标题音乐加入个人风格,创作出匠心独运又丰富多彩的管弦乐曲。柴可夫斯基钟情舞曲,曾被人(武断地)批评其创作的交响曲过于接近芭蕾舞曲风,或其创作的芭蕾音乐过于接近交响曲风。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的观众都一定能够领悟这两者的精髓,这是作曲家在他每部备受赞誉的芭蕾舞剧配乐中致力表现出来的。
柴可夫斯基的两幕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备受乐迷喜爱,但作曲家于构思时却为之大伤脑筋。这套芭蕾舞剧是改编自E.T.A.霍夫曼的《胡桃夹子和老鼠王》,这个童话故事无疑是局限了作曲家。编舞家马里于斯.佩蒂帕在剧情简介的每一个小节都详细注明了相对应的音乐意念,柴可夫斯基看到后不禁大叫了一句:“我面临危机了。”柴可夫斯基最初是不愿意接受这次邀约,但其妹妹莎夏的惨死令当时甚为忧伤的他最终接受了这个委托。学者普遍相信《胡桃夹子》中的糖梅仙子是来自莎夏本人,观众在柴可夫斯基配乐的奇思妙想和魔法加持下,可从剧中的无数场景联想到他们的童年。
《胡桃夹子与我》以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第二幕第十场的场景音乐打开序幕。这首曲原为竖琴而作,柴可夫斯基将之改编为钢琴版,以动听的缅怀之情展开,巧妙地带出沉思的氛围,并烘托出由现实生活至梦境之间那缥缈的过渡。钢琴以闪烁璀璨的音色营造出幻想世界的感觉,将剧中主角带入“糖果王国的魔法城堡”,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梦想的全新世界。
柴可夫斯基的〈小序曲〉以轻快跳跃的节奏让乐曲弥漫欢乐的节日气氛。乐曲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高音声部,而艾西波夫的钢琴独奏版充分利用了原曲的特点,使演奏者在弹奏琴键时散发着活力。这首芭蕾舞音乐在钢琴改编版中令人联想到音乐盒,盒中的芭蕾女孩随着音乐旋转起舞。
《胡桃夹子》第一幕讲述克拉拉在圣诞派对上收到一个胡桃夹子作为圣诞礼物。萨瑟兰的钢琴版以祖父大钟细微的滴答声巧妙展开,当克拉拉的弟弟和她争抢胡桃夹子时,旋律渐进激烈,并在胡桃夹子被不小心折断时中断。胡桃夹子修好时,钢琴以快速音阶和琶音营造出魔法意境,仿佛胡桃夹子是用魔法修好一样。
接下来的〈进行曲〉是由普雷特涅夫改编,乐曲采用三连音来强调4/4拍的典型号角音型,烘托出《胡桃夹子》的标志性主题。普雷特涅夫以精湛的手法处理柴可夫斯基这首曲,透过华丽的琶音,泰然自若地衬托出进行曲的主题,突显出克拉拉查看修复后的胡桃夹子时的欣喜之情。
在〈战斗〉中,萨瑟兰对柴可夫斯基的配乐处理得尤其巧妙,充分运用了钢琴的敲击特性,并以重复、强硬的节奏,突显克拉拉在客厅对着体形逐渐变大的老鼠的戏剧效果和危险氛围。随着钢琴奏出下行音阶,胡桃夹子一跃而下保护克拉拉,克拉拉最终勇敢加入这场战斗并取得胜利。这段不断推进且急速的旋律营造出充满张力和危机的乱斗,直至老鼠落荒而逃。
克拉拉发现胡桃夹子原来是糖果王国的王子时,旋律随即变得如梦似幻。柴可夫斯基华美的谱曲和普雷特涅夫的钢琴改编皆捕捉到这个奇幻的亲昵瞬间。在〈冰雪双人舞〉中,王子提议带克拉拉去糖果王国,随着他们两人起飞,乐曲愈发澎湃扩张,气势愈发恢宏,演奏技巧也愈发精妙;他们渐渐飞向远方,渐弱的琴音与灯火闪烁的房屋互相呼应,细致的琶音渲染出迎接他们的魔法和惊奇体验。
到达糖果王国后,王子向克拉拉介绍糖梅仙子,她于王子不在王国时掌管魔法城堡。著名的〈糖梅仙子之舞〉实际上是第二幕中〈双人舞〉其中一首变奏曲,普雷特涅夫以钢琴完美演绎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编曲,并以优雅的钢琴声表现出原曲中钢片琴那如钟铃般的音色。
同样取自〈双人舞〉的〈塔朗泰拉舞曲〉有一连串流畅的三连音,普雷特涅夫的钢琴版精准利用钢琴的特定和音间奏,带出新老朋友之间兴奋热切的对话。
接下来以一系列舞曲象征来自不同国家的角色,为感谢克拉拉拯救了王子而起舞。〈阿拉伯舞〉有着浓厚的异域调性和类似格鲁吉亚摇篮曲的伴奏。艾西波夫的钢琴编曲中,左手重复低音,为这个略带伤感的音乐增添了不少激情。柴可夫斯基透过这样一个迷人的音乐动机描绘出一个陌生而温馨的多彩世界。
俄罗斯舞曲〈特雷帕克舞曲〉以具活力而又平稳的节奏开始,每当主部主题出现时,普雷特涅夫逐渐加入更多的装饰音,尤以右手更为明显。随着舞蹈节奏迅速加快进入结尾的高潮,音乐的节奏亦变得不再平缓。
在〈中国舞〉中,柴可夫斯基透过加入活泼高超的长笛独奏,呈现一段短暂的拨弦乐器伴奏。这一段同样呈现在普雷特涅夫的编曲中,左手弹出的重低音与舞蹈相呼应,与右手短暂而悦耳的华丽乐句形成强烈对比。用钢琴演绎这双手之间来回交替的高低音再合适不过。
〈芦笛舞〉呈现由低音拨弦乐器带来的长笛三重奏。艾西波夫的钢琴版在捕捉长笛的空灵特质的同时,成功突显反复的高音声部与轻快的低音音型之间巨大的音色差别,甚至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段加入的英国管的音色,在钢琴上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双人舞〉是一段由两位舞者表演的舞蹈,以弦乐器与竖琴展开,带出恰到好处的高贵感,而普雷特涅夫的钢琴版在此处处理得十分优美。在进入柴可夫斯基其中一段最壮丽的旋律后,随着不断增加和扩展的音型,丰富了音乐织体,与原编曲中木管和弦乐器的结合相呼应。随着音乐转入较阴暗的色调,出现一系列特色主题独奏,并在乐句的每一个转折处带来令人躁动而又激情澎湃的音强。钢琴捕捉了铜管乐器于每一次旋律的高潮顶端短暂交汇,而在柴可夫斯基的原曲中,音乐在短暂停歇后继续愈发高涨,并透过高超的钢琴音型上升至令人屏息的终止。
〈花之圆舞曲〉也许是柴可夫斯基最广为人知的圆舞曲,乐曲始于主调主题,其后进入竖琴的华彩段。有别于作曲家的版本,格兰杰的改编是一个较为娴熟、广阔和具创意的钢琴版。开头的主调主题采用了标志性的圆舞曲节奏,左手带来令人跃跃欲试的舞蹈冲动,右手则间中插入独奏。随着主题和急速八度音之间的互动渐进强烈,格兰杰加入更多的独奏乐段,带来跌宕起伏的节奏和情绪,毫不畏避地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加入没有的钢琴插曲。格兰杰不是单纯的形式化改编,而是把这首圆舞曲变成音乐会演奏曲目,在乐曲尾段回归主题素材,同时保留了个人诠释,以赞美钢琴及其所能及的一切结束这首圆舞曲。
第二幕的终曲旋即以皇室宫廷风奏响,柴可夫斯基以永无休止之势不断重复主调。每一个插入句都呈现出不同类别的乐器,萨瑟兰透过一系列华丽的钢琴音型精准捕捉的各种乐器独特的音色。随着圆舞曲主调的回归,这些田园风的美妙音乐最终上升至一系列翻腾、庆典般的音调,引领听众进入克拉拉奇妙探险之旅的最终篇章。
文:赖筑立
(翻译自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