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出生的柴可夫斯基是首位在國際舞台上名垂後世的俄羅斯作曲家。他以多產著稱,創作的作品涵括芭蕾舞劇、歌劇、交響曲及室內樂,以至俄羅斯東正教禮拜儀式的合唱曲。他成功將根深蒂固的俄國曲風與西方音樂巨匠的作曲風格相結合,並在極富想像及具描述性的標題音樂加入個人風格,創作出匠心獨運又豐富多彩的管弦樂曲。柴可夫斯基鍾情舞曲,曾被人(武斷地)批評其創作的交響曲過於接近芭蕾舞曲風,或其創作的芭蕾音樂過於接近交響曲風。不過,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的觀眾都一定能夠領悟這兩者的精髓,這是作曲家在他每部備受讚譽的芭蕾舞劇配樂中致力表現出來的。
柴可夫斯基的兩幕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備受樂迷喜愛,但作曲家於構思時卻為之大傷腦筋。這套芭蕾舞劇是改編自E.T.A.霍夫曼的《胡桃夾子和老鼠王》,這個童話故事無疑是局限了作曲家。編舞家馬里於斯.佩蒂帕在劇情簡介的每一個小節都詳細註明了相對應的音樂意念,柴可夫斯基看到後不禁大叫了一句:“我面臨危機了。”柴可夫斯基最初是不願意接受這次邀約,但其妹妹莎夏的慘死令當時甚為憂傷的他最終接受了這個委託。學者普遍相信《胡桃夾子》中的糖梅仙子是來自莎夏本人,觀眾在柴可夫斯基配樂的奇思妙想和魔法加持下,可從劇中的無數場景聯想到他們的童年。
《胡桃夾子與我》以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第二幕第十場的場景音樂打開序幕。這首曲原為豎琴而作,柴可夫斯基將之改編為鋼琴版,以動聽的緬懷之情展開,巧妙地帶出沉思的氛圍,並烘托出由現實生活至夢境之間那縹緲的過渡。鋼琴以閃爍璀璨的音色營造出幻想世界的感覺,將劇中主角帶入“糖果王國的魔法城堡”,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和夢想的全新世界。
柴可夫斯基的〈小序曲〉以輕快跳躍的節奏讓樂曲彌漫歡樂的節日氣氛。樂曲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高音聲部,而艾西波夫的鋼琴獨奏版充分利用了原曲的特點,使演奏者在彈奏琴鍵時散發著活力。這首芭蕾舞音樂在鋼琴改編版中令人聯想到音樂盒,盒中的芭蕾女孩隨著音樂旋轉起舞。
《胡桃夾子》第一幕講述克拉拉在聖誕派對上收到一個胡桃夾子作為聖誕禮物。薩瑟蘭的鋼琴版以祖父大鐘細微的滴答聲巧妙展開,當克拉拉的弟弟和她爭搶胡桃夾子時,旋律漸進激烈,並在胡桃夾子被不小心折斷時中斷。胡桃夾子修好時,鋼琴以快速音階和琶音營造出魔法意境,彷彿胡桃夾子是用魔法修好一樣。
接下來的〈進行曲〉是由普雷特涅夫改編,樂曲採用三連音來強調4/4拍的典型號角音型,烘托出《胡桃夾子》的標誌性主題。普雷特涅夫以精湛的手法處理柴可夫斯基這首曲,透過華麗的琶音,泰然自若地襯托出進行曲的主題,突顯出克拉拉查看修復後的胡桃夾子時的欣喜之情。
在〈戰鬥〉中,薩瑟蘭對柴可夫斯基的配樂處理得尤其巧妙,充分運用了鋼琴的敲擊特性,並以重複、強硬的節奏,突顯克拉拉在客廳對著體形逐漸變大的老鼠的戲劇效果和危險氛圍。隨著鋼琴奏出下行音階,胡桃夾子一躍而下保護克拉拉,克拉拉最終勇敢加入這場戰鬥並取得勝利。這段不斷推進且急速的旋律營造出充滿張力和危機的亂鬥,直至老鼠落荒而逃。
克拉拉發現胡桃夾子原來是糖果王國的王子時,旋律隨即變得如夢似幻。柴可夫斯基華美的譜曲和普雷特涅夫的鋼琴改編皆捕捉到這個奇幻的親暱瞬間。在〈冰雪雙人舞〉中,王子提議帶克拉拉去糖果王國,隨著他們兩人起飛,樂曲愈發澎湃擴張,氣勢愈發恢宏,演奏技巧也愈發精妙;他們漸漸飛向遠方,漸弱的琴音與燈火閃爍的房屋互相呼應,細緻的琶音渲染出迎接他們的魔法和驚奇體驗。
到達糖果王國後,王子向克拉拉介紹糖梅仙子,她於王子不在王國時掌管魔法城堡。著名的〈糖梅仙子之舞〉實際上是第二幕中〈雙人舞〉其中一首變奏曲,普雷特涅夫以鋼琴完美演繹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編曲,並以優雅的鋼琴聲表現出原曲中鋼片琴那如鐘鈴般的音色。
同樣取自〈雙人舞〉的〈塔朗泰拉舞曲〉有一連串流暢的三連音,普雷特涅夫的鋼琴版精準利用鋼琴的特定和音間奏,帶出新老朋友之間興奮熱切的對話。
接下來以一系列舞曲象徵來自不同國家的角色,為感謝克拉拉拯救了王子而起舞。〈阿拉伯舞〉有著濃厚的異域調性和類似格魯吉亞搖籃曲的伴奏。艾西波夫的鋼琴編曲中,左手重複低音,為這個略帶傷感的音樂增添了不少激情。柴可夫斯基透過這樣一個迷人的音樂動機描繪出一個陌生而溫馨的多彩世界。
俄羅斯舞曲〈特雷帕克舞曲〉以具活力而又平穩的節奏開始,每當主部主題出現時,普雷特涅夫逐漸加入更多的裝飾音,尤以右手更為明顯。隨著舞蹈節奏迅速加快進入結尾的高潮,音樂的節奏亦變得不再平緩。
在〈中國舞〉中,柴可夫斯基透過加入活潑高超的長笛獨奏,呈現一段短暫的撥弦樂器伴奏。這一段同樣呈現在普雷特涅夫的編曲中,左手彈出的重低音與舞蹈相呼應,與右手短暫而悅耳的華麗樂句形成強烈對比。用鋼琴演繹這雙手之間來回交替的高低音再合適不過。
〈蘆笛舞〉呈現由低音撥弦樂器帶來的長笛三重奏。艾西波夫的鋼琴版在捕捉長笛的空靈特質的同時,成功突顯反覆的高音聲部與輕快的低音音型之間巨大的音色差別,甚至在輕鬆活潑的音樂中段加入的英國管的音色,在鋼琴上同樣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呈現。
〈雙人舞〉是一段由兩位舞者表演的舞蹈,以弦樂器與豎琴展開,帶出恰到好處的高貴感,而普雷特涅夫的鋼琴版在此處處理得十分優美。在進入柴可夫斯基其中一段最壯麗的旋律後,隨著不斷增加和擴展的音型,豐富了音樂織體,與原編曲中木管和弦樂器的結合相呼應。隨著音樂轉入較陰暗的色調,出現一系列特色主題獨奏,並在樂句的每一個轉折處帶來令人躁動而又激情澎湃的音強。鋼琴捕捉了銅管樂器於每一次旋律的高潮頂端短暫交滙,而在柴可夫斯基的原曲中,音樂在短暫停歇後繼續愈發高漲,並透過高超的鋼琴音型上升至令人屏息的終止。
〈花之圓舞曲〉也許是柴可夫斯基最廣為人知的圓舞曲,樂曲始於主調主題,其後進入豎琴的華彩段。有別於作曲家的版本,格蘭傑的改編是一個較為嫻熟、廣闊和具創意的鋼琴版。開頭的主調主題採用了標誌性的圓舞曲節奏,左手帶來令人躍躍欲試的舞蹈衝動,右手則間中插入獨奏。隨著主題和急速八度音之間的互動漸進強烈,格蘭傑加入更多的獨奏樂段,帶來跌宕起伏的節奏和情緒,毫不畏避地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加入沒有的鋼琴插曲。格蘭傑不是單純的形式化改編,而是把這首圓舞曲變成音樂會演奏曲目,在樂曲尾段回歸主題素材,同時保留了個人詮釋,以讚美鋼琴及其所能及的一切結束這首圓舞曲。
第二幕的終曲旋即以皇室宮廷風奏響,柴可夫斯基以永無休止之勢不斷重複主調。每一個插入句都呈現出不同類別的樂器,薩瑟蘭透過一系列華麗的鋼琴音型精準捕捉的各種樂器獨特的音色。隨著圓舞曲主調的回歸,這些田園風的美妙音樂最終上升至一系列翻騰、慶典般的音調,引領聽眾進入克拉拉奇妙探險之旅的最終篇章。
文:賴築立
(翻譯自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