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邦:升C小调前奏曲 作品45
波兰作曲家萧邦(1810-1849)是音乐史上为数极少的专写钢琴音乐的作曲家之一,他极大地扩展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语汇和表现力,显著推动了钢琴演奏技巧的进步,而且丰富了钢琴音乐体裁的类型,不仅开创了钢琴叙事曲、谐谑曲等单乐章大型体裁,也对之前既有的一些轻型体裁的艺术价值予以充分提升,他的钢琴前奏曲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前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由键盘乐器或琉特琴演奏的、具有即兴风格的短小乐曲;在巴洛克时期经常与赋格组合在一起,也经常作为篇幅更长、更为复杂乐曲的序奏。到了十九世纪,萧邦赋予这种原先并不十分起眼的体裁以空前的审美品格和内涵意蕴。他一生共写有二十七首前奏曲,除了著名的作品28的二十四首之外,还有三首独立的前奏曲,其中之一即是这首《升C小调前奏曲》,写于1841年。乐曲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这种体裁从产生之初就具备的即兴特质。开头四小节的下行柱式和弦奠定了全曲的基调,随后在主题的呈现中,旋律与伴奏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是共同融合为一个音响整体,换言之,此曲最重要的不是主题和结构,而是由柱式和弦、琶音、和声变换、音区布局、踏板运用共同构成的音响效果。
舒曼:交响练习曲 作品13及五首变奏曲补遗
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的《交响练习曲》名为“交响”,实为一套钢琴独奏作品。此曲的创作始于1834年,但经历了相当曲折的写作和出版历程,先后有多个版本出版问世。1837年的第一版,包含主题和十二首练习曲,乐曲的构建方式相当奇特:首先,其中有九首练习曲是对主题的九段变奏,但这个主题并非舒曼所写,而是来自舒曼当时的恋人欧奈斯汀的监护人弗里肯男爵,一位音乐爱好者;其次,其中的第三和第九练习曲与该主题无关,并非变奏;再次,最后一首练习曲亦与弗里肯主题无关,而是舒曼根据德国作曲家海因里希.马施纳歌剧《圣殿骑士与犹太女》中的浪漫曲改编而成。1852年出版的第二个版本里,舒曼删去了与变奏无关的第三和第九练习曲,并对最后一首练习曲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舒曼去世后,1862年,他的岳父弗里德里希.维克出版了此曲的第三个版本,试图调和前两个版本的差异,恢复之前被删掉的两首练习曲,但保留了1852年版的末乐章。此外,舒曼在写作《交响练习曲》期间,用弗里肯主题所写的练习曲并不止九首,布拉姆斯出版了当初未被舒曼选用的五首练习曲。现如今,许多钢琴家选择将这五首练习曲纳入正式出版的《交响练习曲》中一同演奏,但这五首的具体位置并无定规,由演奏家自行决定,本场音乐会将之置于主题之后(即补遗变奏曲一至五)。尽管此曲的内在构成格外复杂,但单纯从听觉体验而言,我们听到的是一部技巧绚丽、情感深沉、音响丰满、气象万千的恢宏之作,在这个意义上,这部钢琴作品的确配得上“交响”二字。
西贝流士:“悲伤圆舞曲”,选自《死亡》 作品44第一首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早期,圆舞曲在欧洲城市音乐文化中蔚为风行,这种浪漫华丽的体裁不仅流行于舞厅、餐馆等公共社交场合,也被众多西方古典作曲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被予以多种个性化的处理。芬兰作曲家西贝流士(1865-1957)的“悲伤圆舞曲”起初是为1903年的话剧《死亡》所作的几段配乐之一,1904年经过修改后以“悲伤圆舞曲”之名于4月25日在赫尔辛基首演。作曲家后来将之改编为钢琴独奏版和室内乐队版。音乐所配合的戏剧情境是一名男子陪坐在病危的母亲床边,因困倦而入睡,梦见母亲与众多幽灵共舞。正当这场诡异的舞会达到高潮时,传来一阵敲门声,音乐渐渐退去,死神已然降临。
舒伯特:音乐瞬间 作品 94 D. 780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生活情境是众多亲密友人组成的社交圈子(被称为“舒伯特小组”),他的许多歌曲、钢琴小品、室内乐作品都是为这样的聚会场合所作,《音乐瞬间》亦不例外。这套作品由六首钢琴小品组成,写于1823至1828年,其中第三首和第六首最初分别发表于1823年和1824年,其余四首大约写于1827年,1828年,整套作品以《音乐瞬间》之名首次问世。“音乐瞬间”这一名称并非出自舒伯特本人,而是出版商的主意,或许因为这些小曲强调的是自发而至又转瞬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尽相同,较为简单,可供家中娱乐助兴之用,但作曲家以大胆的和声手段、出人意料的调性转换、微妙变化的力度布局展现出丰富深刻的情感层次,可以说既是舒伯特音乐风格的浓缩,亦是人生百味的缩影。
C大调第一首开头主题略带瑞士“约德尔”歌唱的特点,随后让位于更为流畅抒情的中间段落。音乐在大小调之间自如切换,色彩忽明忽暗,这是舒伯特音乐的典型特征。降A大调第二首由两个主题交替构成,两者在织体上形成对比:第一主题为柱式和弦,较为沉静;第二主题(升F小调)更具流动性,带有威尼斯船歌特色。F小调第三首是整部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呈ABA结构,最早出版时名为《俄罗斯小曲》,轻快活泼,具有民间舞曲气息。升C小调第四首篇幅最长,亦为ABA结构。A段约略令人想到巴洛克时期的前奏曲。B段以切分节奏为主导,并在尾声中短暂闪现,有如一抹回忆。F小调第五首性格最为刚烈,“一个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的固定节奏型贯穿始终,每小节第一拍上的重音和频繁变化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张力。降A大调第六首在结构上是一首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但不稳定的和声、意外的转调、不时制造悬念的休止符,使之完全褪去了十八世纪小步舞曲的宫廷趣味,转变为浪漫时代的内心独白。
文:刘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