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升C小調前奏曲 作品45
波蘭作曲家蕭邦(1810-1849)是音樂史上為數極少的專寫鋼琴音樂的作曲家之一,他極大地擴展了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語彙和表現力,顯著推動了鋼琴演奏技巧的進步,而且豐富了鋼琴音樂體裁的類型,不僅開創了鋼琴敘事曲、諧謔曲等單樂章大型體裁,也對之前既有的一些輕型體裁的藝術價值予以充分提升,他的鋼琴前奏曲即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前奏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由鍵盤樂器或琉特琴演奏的、具有即興風格的短小樂曲;在巴洛克時期經常與賦格組合在一起,也經常作為篇幅更長、更為複雜樂曲的序奏。到了十九世紀,蕭邦賦予這種原先並不十分起眼的體裁以空前的審美品格和內涵意蘊。他一生共寫有二十七首前奏曲,除了著名的作品28的二十四首之外,還有三首獨立的前奏曲,其中之一即是這首《升C小調前奏曲》,寫於1841年。樂曲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這種體裁從産生之初就具備的即興特質。開頭四小節的下行柱式和弦奠定了全曲的基調,隨後在主題的呈現中,旋律與伴奏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限,而是共同融合為一個音響整體,換言之,此曲最重要的不是主題和結構,而是由柱式和弦、琶音、和聲變換、音區佈局、踏板運用共同構成的音響效果。
舒曼:交響練習曲 作品13及五首變奏曲補遺
德國作曲家舒曼(1810-1856)的《交響練習曲》名為“交響”,實為一套鋼琴獨奏作品。此曲的創作始於1834年,但經歷了相當曲折的寫作和出版歷程,先後有多個版本出版問世。1837年的第一版,包含主題和十二首練習曲,樂曲的構建方式相當奇特:首先,其中有九首練習曲是對主題的九段變奏,但這個主題並非舒曼所寫,而是來自舒曼當時的戀人歐奈斯汀的監護人弗里肯男爵,一位音樂愛好者;其次,其中的第三和第九練習曲與該主題無關,並非變奏;再次,最後一首練習曲亦與弗里肯主題無關,而是舒曼根據德國作曲家海因里希.馬施納歌劇《聖殿騎士與猶太女》中的浪漫曲改編而成。1852年出版的第二個版本裡,舒曼删去了與變奏無關的第三和第九練習曲,並對最後一首練習曲進行了大幅度修改。舒曼去世後,1862年,他的岳父弗里德里希.維克出版了此曲的第三個版本,試圖調和前兩個版本的差異,恢復之前被删掉的兩首練習曲,但保留了1852年版的末樂章。此外,舒曼在寫作《交響練習曲》期間,用弗里肯主題所寫的練習曲並不止九首,布拉姆斯出版了當初未被舒曼選用的五首練習曲。現如今,許多鋼琴家選擇將這五首練習曲納入正式出版的《交響練習曲》中一同演奏,但這五首的具體位置並無定規,由演奏家自行決定,本場音樂會將之置於主題之後(即補遺變奏曲一至五)。儘管此曲的內在構成格外複雜,但單純從聽覺體驗而言,我們聽到的是一部技巧絢麗、情感深沉、音響豐滿、氣象萬千的恢宏之作,在這個意義上,這部鋼琴作品的確配得上“交響”二字。
西貝流士:“悲傷圓舞曲”,選自《死亡》 作品44第一首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早期,圓舞曲在歐洲城市音樂文化中蔚為風行,這種浪漫華麗的體裁不僅流行於舞廳、餐館等公共社交場合,也被眾多西方古典作曲家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中,被予以多種個性化的處理。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1865-1957)的“悲傷圓舞曲”起初是為1903年的話劇《死亡》所作的幾段配樂之一,1904年經過修改後以“悲傷圓舞曲”之名於4月25日在赫爾辛基首演。作曲家後來將之改編為鋼琴獨奏版和室內樂隊版。音樂所配合的戲劇情境是一名男子陪坐在病危的母親床邊,因困倦而入睡,夢見母親與眾多幽靈共舞。正當這場詭異的舞會達到高潮時,傳來一陣敲門聲,音樂漸漸退去,死神已然降臨。
舒伯特:音樂瞬間 作品 94 D. 780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一生中最重要的社會生活情境是眾多親密友人組成的社交圈子(被稱為“舒伯特小組”),他的許多歌曲、鋼琴小品、室內樂作品都是為這樣的聚會場合所作,《音樂瞬間》亦不例外。這套作品由六首鋼琴小品組成,寫於1823至1828年,其中第三首和第六首最初分別發表於1823年和1824年,其餘四首大約寫於1827年,1828年,整套作品以《音樂瞬間》之名首次問世。“音樂瞬間”這一名稱並非出自舒伯特本人,而是出版商的主意,或許因為這些小曲强調的是自發而至又轉瞬即逝的靈感。每首的結構不盡相同,較為簡單,可供家中娛樂助興之用,但作曲家以大膽的和聲手段、出人意料的調性轉換、微妙變化的力度佈局展現出豐富深刻的情感層次,可以說既是舒伯特音樂風格的濃縮,亦是人生百味的縮影。
C大調第一首開頭主題略帶瑞士“約德爾”歌唱的特點,隨後讓位於更為流暢抒情的中間段落。音樂在大小調之間自如切換,色彩忽明忽暗,這是舒伯特音樂的典型特徵。降A大調第二首由兩個主題交替構成,兩者在織體上形成對比:第一主題為柱式和弦,較為沉靜;第二主題(升F小調)更具流動性,帶有威尼斯船歌特色。F小調第三首是整部作品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呈ABA結構,最早出版時名為《俄羅斯小曲》,輕快活潑,具有民間舞曲氣息。升C小調第四首篇幅最長,亦為ABA結構。A段約略令人想到巴洛克時期的前奏曲。B段以切分節奏為主導,並在尾聲中短暫閃現,有如一抹回憶。F小調第五首性格最為剛烈,“一個四分音符+兩個八分音符”的固定節奏型貫穿始終,每小節第一拍上的重音和頻繁變化的力度進一步增强了音樂的張力。降A大調第六首在結構上是一首帶有三聲中部的小步舞曲,但不穩定的和聲、意外的轉調、不時製造懸念的休止符,使之完全褪去了十八世紀小步舞曲的宮廷趣味,轉變為浪漫時代的內心獨白。
文:劉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