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中國、印度——亞洲大陸上令人神往的三大古老文明,擁有各自深厚的文化傳統、燦爛的藝術瑰寶和獨特的音樂體系。其音樂所採用的調式、律制、結構、體裁乃至表演慣例迥然相異,並承載著全然有別的民族、文化、宗教上的內涵寓意和悠遠深邃的情感表現。但它們的一大共性在於即興演奏所佔據的重要地位,波斯的“達斯特加”體系、印度的“拉格”體系,都是在特定的調式音階和旋律型基礎上,進行即興的演奏和演唱,且不同的調式被賦予不同的色彩特徵和情緒內涵。而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即興同樣是最為常見的表演技巧,如音腔變化、加花變奏、節奏漸變等,即興能力也是評價樂人演奏水準的重要標準。本場音樂會,由來自伊朗、中國、印度的三位世界頂級音樂家組成的三重奏,為我們呈獻一場將三種風情熔於一爐的即興表演,必將帶來迥異於慣常“作品音樂會”的全新體驗。
三位藝術家將各執一種體現各自音樂文化神韻的傳統樂器。卡曼切琴是流行於伊朗以及西亞和中亞地區的一種長頸弓弦樂器。“卡曼切”在波斯語中意為“小弓子”。共鳴箱呈碗形,由葫蘆或木頭製成,蒙以羊皮或魚皮,下端有一細長支腳。近現代的卡曼切琴通常有四根金屬弦。
琵琶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共鳴箱呈半梨形,通常為木質,由面板和背板黏合而成。琴頸和面板上設有用於確定音位的“相”和“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形制。如今的琵琶一般為四弦。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佩戴義甲彈奏。在唐代之前,“琵琶”也是漢語中對所有魯特類樂器的統稱。
印度的塔布拉鼓由一對單面鼓組合成套。其中右手敲擊的高音鼓被稱為“塔布拉”或“達也恩”,體積較小,由一整塊柚木或黃檀木製成;左手擊打的低音鼓被稱為“巴也恩”,體積較大,材質大多為黃銅或純銅。兩隻鼓的定音大約相差五度至八度。鼓的頂端蒙動物皮,並用皮條勒緊。鼓身與皮條之間塞有木塊,用來調解鼓皮的鬆緊以改變音高和音色。鼓皮中心黏有一塊黑色膠膏,由麵粉、金屬粉末和水混合製成,其作用是抑制雜音,發出協和的泛音。演奏者以手指和手掌敲擊鼓的不同位置,組合產生複雜多變的節奏和音色。
文:劉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