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降E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作品12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1847)是浪漫主义时期为数不多的自幼接受严格正规音乐训练的作曲家之一,良好扎实的写作功力使之成为那个时代少数愿意且擅长写作室内乐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室内乐作品涉及多种乐器组合形式,显示出卓越的声部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各件乐器的语汇和性能。1829年,在成功指挥上演了巴哈《马太受难曲》之后,门德尔松很快开启了一段重要的旅行演出生涯,先后去往英格兰和苏格兰。这段经历催生了他的一些最著名的作品,如《“苏格兰”交响曲》和《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亦是同一时期在伦敦完成。
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始于一段调性不稳定的引子,且大部分笼罩在小调的阴霾之下,随后的快板主体部分虽然确立了大调的主调地位,但与引子的对比不甚鲜明,更像是从引子中自然生发而成,且随后的发展也常陷入小调色彩的纠葛与曲折。第二乐章本质上是谐谑曲的风格,但门德尔松采用了“短歌”(Canzonetta),这种体裁起初是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期的一种采用复调手法的声乐短曲,到了十九世纪是指带有歌曲特点的器乐曲。在这个ABA结构的乐章中,首尾部分质朴的旋律、断奏和拨弦伴奏、全体齐奏以及中间段落的持续音嗡鸣流露出些许民间气息,与此同时,蹑手蹑脚的音型、诙谐逗趣的口吻、迅捷灵动的主题,又是门德尔松风格的一大标志性特征,让人想到《弦乐八重奏》的谐谑曲乐章和《仲夏夜之梦》序曲。第三乐章对于慢乐章而言并不算长,但有着跌宕起伏的情感幅度,有如歌剧中的恣意咏叹和娓娓宣叙。第四乐章一反常规,几乎全部沉浸在C小调的悸动激情中,直至尾声才回归主调降E大调,并回顾了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
王建民:古筝独奏《西域随想》
中国当代作曲家王建民在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方面成就斐然,擅于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相结合。在《幻想曲》、《长相思》、《满庭芳》、《戏韵》、《枫桥夜泊》、《西域随想》等一系列古筝作品中,不断探索古筝音乐语言的创新路径,开掘这件乐器在当代审美趣味中新的表现潜能。《西域随想》写于1996年,有意吸收中国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采用非常规定弦方式,在借鉴新疆传统音乐素材基础上构建出全曲的核心音调。运用了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模仿新疆特色鼓类乐器的声音效果。全曲采用多段体结构,呈现为“散板—小行板—华彩段—快板—尾声散板”的形式,逐步引领听众步入宏阔悠远又热烈奔放的西域秘境。此外,作曲家还精心设计了多种有别于传统演奏法的表演方式,如指甲轮刮琴盖、掌根叩击琴盖、拍击琴弦、握拳叩击琴盖等。
戴维尼:为巴松管和弦乐而写的G小调四重奏 作品73第三首
戴维尼(1759-1803)是十八世纪晚期法国重要的木管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擅长演奏长笛、双簧管和巴松管。1779年担任巴黎歌剧院管弦乐队的巴松管演奏员,也曾加入当时享誉欧洲的著名乐团组织“奥林匹克分会音乐会”。巴黎音乐学院在1795年成立后,他成为该学院的第一批长笛教师之一。他一生创作有大约三百部器乐作品,大多数是为管乐器而写,包括协奏曲、室内乐、奏鸣曲,此外还有十二部歌剧。
在世人眼中,戴维尼最重要的历史成就在于他提升了木管演奏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为巴松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而作的三首四重奏(作品73)大约写于1800年,后被改编为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作品75)。本场音乐会上演其中第三首,全曲共三个乐章,采用十八世纪常见的“快—慢—快”布局。戴维尼的音乐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旋律美妙优雅,没有复杂的主题运作和复调对位。身为一名颇有成就的巴松管演奏家,戴维尼深谙这件乐器的音色和性能,在乐曲中充分挖掘其演奏技巧的各种可能性。与此同时,他也不忽视其他乐器声部,赋予每一位演奏者展示自我的机会。
皮亚佐拉/改编:布拉加托:《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改编为钢琴三重奏
皮亚佐拉(1921-1992)可以说是二十世纪阿根廷最重要、最具国际声誉的作曲家,也是技艺精湛的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大师。他以良好系统的西方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将阿根廷本土的探戈音乐与古典音乐、爵士乐以及西方现代先锋技法融于一体,几乎以一己之力将探戈这种出身于社会下层的通俗舞曲体裁提升至具有高度艺术品格、能够表达深刻哲理的音乐形式,创立了富于实验性的“新探戈”流派,成为阿根廷当代文化毋庸置疑的国际代言人之一。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起初是皮亚佐拉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的四首独立乐曲,为其所创建的五重奏团(班多钮琴、钢琴、小提琴、电结他和低音提琴)而作,1970年5月19日将之作为一套组曲首演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雷吉纳剧院。乐曲由“春—夏—秋—冬”四个乐章组成,意在表现阿根廷首都城市带给人的四季印象。后来,出生于意大利的阿根廷大提琴家、作曲家何塞.布拉加托(1915-2017)将这部作品改编为本场音乐会上演的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版本,他本人也是皮亚佐拉成立的一系列“新探戈”合奏团中的成员。此曲有着皮亚佐拉音乐的诸多典型特征:极富感官性的节奏律动,节拍速度的骤然转换,极具表现力的和声语汇,多种风格元素的杂糅。此外,这一版本也充分彰显了三件乐器的表现力,不仅独奏者享有炫技展示的机会,而且对三者关系的处理同样妙笔丛生,效果卓著。
文:刘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