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德爾松:降E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 作品12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1809-1847)是浪漫主義時期為數不多的自幼接受嚴格正規音樂訓練的作曲家之一,良好扎實的寫作功力使之成為那個時代少數願意且擅長寫作室內樂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室內樂作品涉及多種樂器組合形式,顯示出卓越的聲部寫作能力,充分發揮各件樂器的語彙和性能。1829年,在成功指揮上演了巴哈《馬太受難曲》之後,門德爾松很快開啓了一段重要的旅行演出生涯,先後去往英格蘭和蘇格蘭。這段經歷催生了他的一些最著名的作品,如《“蘇格蘭”交響曲》和《赫布里底群島》序曲。《第一弦樂四重奏》亦是同一時期在倫敦完成。
全曲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始於一段調性不穩定的引子,且大部分籠罩在小調的陰霾之下,隨後的快板主體部分雖然確立了大調的主調地位,但與引子的對比不甚鮮明,更像是從引子中自然生發而成,且隨後的發展也常陷入小調色彩的糾葛與曲折。第二樂章本質上是諧謔曲的風格,但門德爾松採用了“短歌”(Canzonetta),這種體裁起初是十六世紀晚期和十七世紀初期的一種採用複調手法的聲樂短曲,到了十九世紀是指帶有歌曲特點的器樂曲。在這個ABA結構的樂章中,首尾部分質樸的旋律、斷奏和撥弦伴奏、全體齊奏以及中間段落的持續音嗡鳴流露出些許民間氣息,與此同時,躡手躡腳的音型、詼諧逗趣的口吻、迅捷靈動的主題,又是門德爾松風格的一大標誌性特徵,讓人想到《弦樂八重奏》的諧謔曲樂章和《仲夏夜之夢》序曲。第三樂章對於慢樂章而言並不算長,但有著跌宕起伏的情感幅度,有如歌劇中的恣意詠嘆和娓娓宣敘。第四樂章一反常規,幾乎全部沉浸在C小調的悸動激情中,直至尾聲才回歸主調降E大調,並回顧了第一樂章的引子主題。
王建民:古箏獨奏《西域隨想》
中國當代作曲家王建民在古箏、二胡等中國民族器樂創作方面成就斐然,擅於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元素相結合。在《幻想曲》、《長相思》、《滿庭芳》、《戲韻》、《楓橋夜泊》、《西域隨想》等一系列古箏作品中,不斷探索古箏音樂語言的創新路徑,開掘這件樂器在當代審美趣味中新的表現潛能。《西域隨想》寫於1996年,有意吸收中國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採用非常規定弦方式,在借鑒新疆傳統音樂素材基礎上構建出全曲的核心音調。運用了複雜多變的節奏節拍,模仿新疆特色鼓類樂器的聲音效果。全曲採用多段體結構,呈現為“散板—小行板—華彩段—快板—尾聲散板”的形式,逐步引領聽眾步入宏闊悠遠又熱烈奔放的西域秘境。此外,作曲家還精心設計了多種有別於傳統演奏法的表演方式,如指甲輪刮琴蓋、掌根叩擊琴蓋、拍擊琴弦、握拳叩擊琴蓋等。
戴維尼:為巴松管和弦樂而寫的G小調四重奏 作品73第三首
戴維尼(1759-1803)是十八世紀晚期法國重要的木管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擅長演奏長笛、雙簧管和巴松管。1779年擔任巴黎歌劇院管弦樂隊的巴松管演奏員,也曾加入當時享譽歐洲的著名樂團組織“奧林匹克分會音樂會”。巴黎音樂學院在1795年成立後,他成為該學院的第一批長笛教師之一。他一生創作有大約三百部器樂作品,大多數是為管樂器而寫,包括協奏曲、室內樂、奏鳴曲,此外還有十二部歌劇。
在世人眼中,戴維尼最重要的歷史成就在於他提升了木管演奏的技術水平和藝術水準。為巴松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而作的三首四重奏(作品73)大約寫於1800年,後被改編為單簧管與弦樂四重奏(作品75)。本場音樂會上演其中第三首,全曲共三個樂章,採用十八世紀常見的“快—慢—快”佈局。戴維尼的音樂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旋律美妙優雅,沒有複雜的主題運作和複調對位。身為一名頗有成就的巴松管演奏家,戴維尼深諳這件樂器的音色和性能,在樂曲中充分挖掘其演奏技巧的各種可能性。與此同時,他也不忽視其他樂器聲部,賦予每一位演奏者展示自我的機會。
皮亞佐拉/改編:布拉加托:《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改編為鋼琴三重奏
皮亞佐拉(1921-1992)可以說是二十世紀阿根廷最重要、最具國際聲譽的作曲家,也是技藝精湛的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大師。他以良好系統的西方古典音樂訓練為基礎,創造性地將阿根廷本土的探戈音樂與古典音樂、爵士樂以及西方現代先鋒技法融於一體,幾乎以一己之力將探戈這種出身於社會下層的通俗舞曲體裁提升至具有高度藝術品格、能夠表達深刻哲理的音樂形式,創立了富於實驗性的“新探戈”流派,成為阿根廷當代文化毋庸置疑的國際代言人之一。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起初是皮亞佐拉寫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晚期的四首獨立樂曲,為其所創建的五重奏團(班多鈕琴、鋼琴、小提琴、電結他和低音提琴)而作,1970年5月19日將之作為一套組曲首演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雷吉納劇院。樂曲由“春—夏—秋—冬”四個樂章組成,意在表現阿根廷首都城市帶給人的四季印象。後來,出生於意大利的阿根廷大提琴家、作曲家何塞.布拉加托(1915-2017)將這部作品改編為本場音樂會上演的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版本,他本人也是皮亞佐拉成立的一系列“新探戈”合奏團中的成員。此曲有著皮亞佐拉音樂的諸多典型特徵:極富感官性的節奏律動,節拍速度的驟然轉換,極具表現力的和聲語彙,多種風格元素的雜糅。此外,這一版本也充分彰顯了三件樂器的表現力,不僅獨奏者享有炫技展示的機會,而且對三者關係的處理同樣妙筆叢生,效果卓著。
文:劉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