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伊多美尼奥》序曲 K. 366
《伊多美尼奥》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应巴伐利亚宫廷的委约而创作的一部意大利正歌剧,完成于1781年,同年1月29日首演于慕尼黑。此剧的脚本是根据一部1712年的法语同名歌剧改编而成,讲述了关于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伊多美尼奥的神话传奇:特洛伊战争之后,伊多美尼奥的船只在航行中遭遇恐怖的风暴,他向海神波塞冬承诺,若是后者帮助他躲过劫难,他会将自己返乡时看到的第一个活物献祭给海神——命运弄人,他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伊达曼特。与此同时,伊达曼特与特洛伊公主伊利亚、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女儿厄勒克特拉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是此剧的另一主线。歌剧的序曲(D大调)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仅有简短的连接。作曲家在紧凑的结构中以丰富的主题和多变的情感层次预示了剧中人物的内心纠葛和矛盾冲突。面对这个悲剧故事,不同于同名法语歌剧中的悲痛与疯狂,莫扎特在此彰显的是富于启蒙时代精神的和解与希望。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K. 550
如果说莫扎特是古典协奏曲基本范式的确立者,那么在古典交响曲领域,他更多是以一位集大成者的姿态名垂青史。在其一生所写的四十一部交响曲中,写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最后六首交响曲被公认为是其成熟风格的典范(第三十五至第四十一,其中第三十七除外,因该作品只有引子为莫扎特所写,其余部分为米夏埃尔.海顿所作),具有无与伦比的情感深度、内在的戏剧性、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其中尤以《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最为著名,是莫扎特全部创作中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
然而,关于此曲的确切基本资料我们如今却不得而知,例如其写作缘由、完成日期、首演日期,学界众说纷纭,却无定论。莫扎特本人于1788年7月25日将此曲列入自己的作品目录。(实际上他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最后三部交响曲,有学者猜测他是将之构思为一套三部曲。)此曲的乐谱先后有两个版本,后来的修订版增加了一对双簧管,而对木管乐器的出色运用也正是莫扎特对古典交响曲写作的一大贡献。
这首交响曲是莫扎特交响曲中仅有的两部小调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同为G小调的《第二十五交响曲》K. 168),有着深刻的悲剧力量和复杂的情感维度,被公认为作曲家音乐表现力的至高成就。全曲采用古典交响曲标准的四乐章布局,除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外,其余乐章均呈奏鸣曲式。乐队编制中没有采用小号和定音鼓这样通常用于表现盛大堂皇姿态的乐器,完全符合作品悲情阴郁的基调。复调写作几乎渗透于全曲,无论是首尾乐章发展部对主题乐思的运作,还是中间乐章的旋律构建,都体现出鲜明的对位思维,赋予音乐以严肃性格和戏剧分量。主题材料在乐章内部的贯穿发展(如第一乐章),以及不同乐章主题之间的相似性(如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主题与第四乐章的主部主题),典型地体现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有机统一原则。和声上,全曲多有出人意料的调性转换和痛苦的半音进行,至少就当时的风格语汇而言是相当非同凡响的手笔。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作品58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写于1805-1806年,题献给他的友人、学生和赞助人鲁道夫大公。此时他虽饱受耳疾的困扰,但依然以强大的意志和非凡的才华接连创作出众多伟大的经典杰作。1807年3月,在贝多芬的赞助人罗布科维茨亲王家中举行的一场私人音乐会上,这首协奏曲与他的《科里奥兰序曲》、《第四交响曲》一同首演。而此曲的首次公开演出则是在1808年12月22日维也纳河畔剧院的一场超长时间的音乐会上,同场首演的还有他的第五、第六交响曲以及《合唱幻想曲》。这是贝多芬人生中最后一次亲自担任首演的钢琴独奏,此后他每况愈下的听觉使他无法继续进行公开演出。
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模式由莫扎特确立,包含速度布局为“快—慢—快”的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奏鸣曲式,即先由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随后独奏与乐队共同演奏第二个呈示部。贝多芬的前三首钢琴协奏曲沿袭了这一传统,但从第四首开始寻求突破,让钢琴独奏开启全曲,继而与乐队轻柔对话,这一手法一方面让我们想到莫扎特在《第九钢琴协奏曲》中类似的简短尝试,另一方面则在贝多芬自己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钢琴奏出的这个具有鲜明节奏型的主题,也成为贯穿整个乐章的核心动机(类似《第五交响曲》的“命运动机”)。
钢琴与乐队平等互动的关系在第二乐章(E小调)得到更具戏剧张力的展现:面对极具威胁性和压迫感的乐队齐奏,钢琴以平静而富有韧性的姿态,逐渐“以柔克刚”,平息了乐队的“怒火”,两者最终达成和解。这段音乐曾被形容为古希腊神话中奥菲欧以歌声说服地狱群魔的著名场景。音乐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始于C大调,情绪基调骤然变得轻快明朗,精神抖擞。钢琴独奏也终于获得了一些之前没机会展示的辉煌炫技。小号和鼓到末乐章才首次亮相,加入到气势恢宏的欢庆中。
文:刘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