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伊多美尼奧》序曲 K. 366
《伊多美尼奧》是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應巴伐利亞宮廷的委約而創作的一部意大利正歌劇,完成於1781年,同年1月29日首演於慕尼黑。此劇的腳本是根據一部1712年的法語同名歌劇改編而成,講述了關於克里特島的統治者伊多美尼奧的神話傳奇:特洛伊戰爭之後,伊多美尼奧的船隻在航行中遭遇恐怖的風暴,他向海神波塞冬承諾,若是後者幫助他躲過劫難,他會將自己返鄉時看到的第一個活物獻祭給海神——命運弄人,他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兒子伊達曼特。與此同時,伊達曼特與特洛伊公主伊利亞、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的女兒厄勒克特拉之間的情感關係也是此劇的另一主線。歌劇的序曲(D大調)採用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呈示部與再現部之間僅有簡短的連接。作曲家在緊湊的結構中以豐富的主題和多變的情感層次預示了劇中人物的內心糾葛和矛盾衝突。面對這個悲劇故事,不同於同名法語歌劇中的悲痛與瘋狂,莫扎特在此彰顯的是富於啓蒙時代精神的和解與希望。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K. 550
如果說莫扎特是古典協奏曲基本範式的確立者,那麼在古典交響曲領域,他更多是以一位集大成者的姿態名垂青史。在其一生所寫的四十一部交響曲中,寫於十八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六首交響曲被公認為是其成熟風格的典範(第三十五至第四十一,其中第三十七除外,因該作品只有引子為莫扎特所寫,其餘部分為米夏埃爾.海頓所作),具有無與倫比的情感深度、內在的戲劇性、複雜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力。其中尤以《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最為著名,是莫扎特全部創作中最廣為流傳的作品之一。
然而,關於此曲的確切基本資料我們如今卻不得而知,例如其寫作緣由、完成日期、首演日期,學界眾說紛紜,卻無定論。莫扎特本人於1788年7月25日將此曲列入自己的作品目錄。(實際上他是在極短的時間裡完成了最後三部交響曲,有學者猜測他是將之構思為一套三部曲。)此曲的樂譜先後有兩個版本,後來的修訂版增加了一對雙簧管,而對木管樂器的出色運用也正是莫扎特對古典交響曲寫作的一大貢獻。
這首交響曲是莫扎特交響曲中僅有的兩部小調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同為G小調的《第二十五交響曲》K. 168),有著深刻的悲劇力量和複雜的情感維度,被公認為作曲家音樂表現力的至高成就。全曲採用古典交響曲標準的四樂章佈局,除第三樂章為小步舞曲與三聲中部外,其餘樂章均呈奏鳴曲式。樂隊編制中沒有採用小號和定音鼓這樣通常用於表現盛大堂皇姿態的樂器,完全符合作品悲情陰鬱的基調。複調寫作幾乎滲透於全曲,無論是首尾樂章發展部對主題樂思的運作,還是中間樂章的旋律構建,都體現出鮮明的對位思維,賦予音樂以嚴肅性格和戲劇分量。主題材料在樂章內部的貫穿發展(如第一樂章),以及不同樂章主題之間的相似性(如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主題與第四樂章的主部主題),典型地體現了維也納古典交響曲的有機統一原則。和聲上,全曲多有出人意料的調性轉換和痛苦的半音進行,至少就當時的風格語彙而言是相當非同凡響的手筆。
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 作品58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770-1827)的《第四鋼琴協奏曲》寫於1805-1806年,題獻給他的友人、學生和贊助人魯道夫大公。此時他雖飽受耳疾的困擾,但依然以强大的意志和非凡的才華接連創作出眾多偉大的經典傑作。1807年3月,在貝多芬的贊助人羅布科維茨親王家中舉行的一場私人音樂會上,這首協奏曲與他的《科里奧蘭序曲》、《第四交響曲》一同首演。而此曲的首次公開演出則是在1808年12月22日維也納河畔劇院的一場超長時間的音樂會上,同場首演的還有他的第五、第六交響曲以及《合唱幻想曲》。這是貝多芬人生中最後一次親自擔任首演的鋼琴獨奏,此後他每況愈下的聽覺使他無法繼續進行公開演出。
古典主義時期的協奏曲模式由莫扎特確立,包含速度布局為“快—慢—快”的三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採用雙呈示部奏鳴曲式,即先由樂隊演奏第一個呈示部,隨後獨奏與樂隊共同演奏第二個呈示部。貝多芬的前三首鋼琴協奏曲沿襲了這一傳統,但從第四首開始尋求突破,讓鋼琴獨奏開啓全曲,繼而與樂隊輕柔對話,這一手法一方面讓我們想到莫扎特在《第九鋼琴協奏曲》中類似的簡短嘗試,另一方面則在貝多芬自己的《第五鋼琴協奏曲》中得到進一步强化。與此同時,鋼琴奏出的這個具有鮮明節奏型的主題,也成為貫穿整個樂章的核心動機(類似《第五交響曲》的“命運動機”)。
鋼琴與樂隊平等互動的關係在第二樂章(E小調)得到更具戲劇張力的展現:面對極具威脅性和壓迫感的樂隊齊奏,鋼琴以平靜而富有韌性的姿態,逐漸“以柔克剛”,平息了樂隊的“怒火”,兩者最終達成和解。這段音樂曾被形容為古希臘神話中奧菲歐以歌聲說服地獄群魔的著名場景。音樂不間斷地進入第三樂章,始於C大調,情緒基調驟然變得輕快明朗,精神抖擻。鋼琴獨奏也終於獲得了一些之前沒機會展示的輝煌炫技。小號和鼓到末樂章才首次亮相,加入到氣勢恢宏的歡慶中。
文:劉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