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41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42
协奏曲这种体裁最早在意大利兴起和兴盛,以安东尼奥.韦华第为代表的意大利协奏曲在十八世纪初期掀起了一股席卷欧洲的热潮。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1685-1750)与很多其他德国作曲家一样,在这一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意大利风格趣味的影响,他也尤为敬仰韦华第,改编过十多部韦华第的协奏曲。
本场音乐会的BWV 1041和BWV 1042是现存仅有的两首巴哈小提琴独奏协奏曲,大约作于1717至1723年间,但具体创作年份和写作背景不详。两首作品所采用的“快—慢—快”乐章布局以及乐章内部的曲式结构,亦是在韦华第笔下得到完善,形成定规。首尾乐章精神抖擞,充满动力。结构上借鉴了意大利的“利都奈罗形式”,即乐队全奏段落与独奏的炫技段落交替出现,构成“全奏—独奏—全奏—独奏……”的形式。其中乐队全奏的段落每次出现采用相同的主题,称为“利都奈罗”(该词原意为“回归”),即表示该主题在整个乐章中多次回归;而独奏段落则可呈现多样的音型和技巧。但巴哈在意大利的基本架构基础上充分彰显出德国特色及其个人风格,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大量的赋格和自由对位,尤其是将主题以赋格形式呈现。如果说韦华第的音乐有着明丽的感性冲击,那么巴哈的艺术则闪耀着智性的光芒。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充分融合了韦华第式的热忱动力与巴哈的深沉理性,其和声与织体比意大利人的作品更为复杂,独奏与全奏段落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更为贯通。C大调第二乐章富于沉思意味,持续重复的固定低音衬托着小提琴百转千回的自由吟唱。第三乐章将9/8拍的吉格舞曲(源于英国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曲)与赋格写作技术相结合,再次显示出热情奔放与严谨克制之间的均衡和交融。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对“利都奈罗形式”更为自由灵活的化用,独奏与全奏段落之间进一步相互交织渗透。小调主导了中间部分,与首尾明亮的大调色彩形成对比,使之听来更像是ABA三部曲式。特别是在利都奈罗主题在主调再现之前,小提琴有一次极为短暂但极富表情的“小华彩”,音乐出人意料地仿佛要走向结束。升C小调第二乐章采用了类似《A小调协奏曲》第二乐章的手法,小提琴具有即兴色彩的恣意抒情与乐队庄重的固定低音之间形成富于戏剧张力的对话。生机勃勃的第三乐章是一首采用法国帕斯皮耶舞曲节奏的回旋曲。
巴哈:
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56R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BWV 1052R
巴哈共写有七首完整的键盘独奏协奏曲(BWV 1052-1058),但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作品是从巴哈为其他乐器所写的协奏曲改编而来,只是原初的版本已遗失。于是在二十世纪出现了将这些协奏曲“复原”为最初版本的尝试。本场音乐会的BWV 1052R和BWV 1056R即属此类作品,由键盘协奏曲“还原”为小提琴协奏曲,原作创作年份同样不详,可能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
《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对独奏和乐队关系的处理又呈现出另一番面貌:在乐队的利都奈罗段落中,给予小提琴多次短暂亮相的机会。第二乐章优美如歌,它还有一个双簧管和弦乐队版,作为巴哈的康塔塔《我的一只脚已踏入坟墓》(BWV 156)的序曲。第三乐章处处彰显着巴洛克风格特有的冲动与激情。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视为巴哈最伟大的协奏曲之一,不规则的乐句结构,猛烈碰撞的不协和音响,粗砺的炫技展示,寒光四射又火花四溅。从某种程度而言要比键盘协奏曲版本更具戏剧性。第一乐章开头的乐队主题冷峻锐利,棱角分明,即刻奠定了全曲的基调。沉郁的第二乐章建立在开头乐队齐奏的固定低音基础上,小提琴不再悠扬歌唱,而是哀怨地诉说,甚至痛苦地呐喊。第三乐章约略流露出韦华第的影响,更富炫技性,在利都奈罗主题最后一次再现之前,小提琴将会奉献一段荡气回肠的华彩。
文:刘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