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之歌

陳雷激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室內樂組合

曲目

周龍(1953- )
弦樂四重奏《琴之歌》
第一小提琴:馬魏家
第二小提琴:樊悅
中提琴:劉莎
大提琴:尹龍

古曲
古琴獨奏《漁歌》
古琴:陳雷激

古曲
古琴獨奏《流水》
古琴:陳雷激

古曲
古琴獨奏《龍翔操》
古琴:陳雷激

華彥鈞(1893-1950)/改編:劉湲
二泉映月,改編為古琴、小提琴與單簧管演奏
古琴:陳雷激
小提琴:馬魏家
單簧管:張天宇

姚晨(1976- )
古琴與弦樂三重奏《勸君更盡一杯酒》
古琴:陳雷激
小提琴:馬魏家
中提琴:劉莎
大提琴:尹龍

趙季平(1945- )
古琴與弦樂四重奏《慶雲樂》
古琴:陳雷激
第一小提琴:馬魏家
第二小提琴:樊悅
中提琴:劉莎
大提琴:尹龍

舒伯特(1797-1828)
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 D. 810 “死神與少女”
I. 快板
第一小提琴:馬魏家
第二小提琴:樊悅
中提琴:劉莎
大提琴:尹龍

嵇康(223-262)
古琴獨奏《孤館遇神》
古琴:陳雷激

曲目介紹

古琴之藝承載著華夏文明蘊藏於樂音中的哲思,抹、挑、勾、剔之間的空靈琴音,輔以綿長的餘音,宛如水墨畫卷中點狀線型的東方韻味;琴之餘音如同畫中留白,伴隨音高流動産生的旋律變化,呈現了歷時性的東方美學特色。再觀西方古典音樂立體化的音樂結構,和聲與對位構成了多線性旋律之間的對比與同構,形成了更富有空間感的表達形式。兩者之間迥然相異的音樂風格側寫了不同文明沃土之中的精神內涵。

在本場音樂會,古琴所代表的東方聲音邂逅由室內樂組合演奏的西方之聲,開拓性地通過音符實現文明間的對話。周龍所作的《琴之歌》透過弦樂四重奏的經典形式還原了古琴的獨特音色與神韻,由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助理首席馬魏家帶領的弦樂四重奏將會通過入木三分的擬聲重現,拉開這場“音樂對話”的序幕。隨之,著名古琴演奏家陳雷激將會演奏三首自百年古譜中“破譯”而得的古曲經典——《漁歌》、《流水》、《龍翔操》,悠揚的琴聲將會復活文人雅士之思,呈現古琴不同流派的經典之聲。至此,東方瑰寶古琴將會開啟與西洋室內樂的徐徐對話。劉湲爲古琴與小提琴、單簧管改編華彥鈞的名作《二泉映月》,探索旋律性音樂越加立體化呈現的嘗試之路 。姚晨應約創作的《勸君更盡一杯酒》,取材自中國古曲《陽關三疊》,古琴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四重奏刻畫出古人相遇相惜的知音之情。音樂會下一首曲目將會通過角色互換的演奏形式呈現東西音樂的拓疆之旅。趙季平所作的《慶雲樂》,源於同名的唐朝古曲——該曲的歷史可追溯至640年,由民族音樂學家吳任帆(Rembrandt Wolpert)根據兩份出土手稿採譜而成;在本場演出中,曲中部分古琴旋律改由弦樂四重奏演奏。最後,舒伯特的弦樂四重奏名作《死神與少女》將與嵇康所作的古琴曲《孤館遇神》在的音樂中開啟有關生死的隔空對話。

嵇康曾於《聲無哀樂論》中書寫過“和聲無象,哀心有主”,意為音樂本無語義,全憑聽者心境。叔本華曾言“音樂是人類意志的直接客體化寫照”。兩位分立於東西方的先哲都視音樂為抒發所思所感的最佳載體,文明之間因不同語言與地域而形成的異同,於音樂之中或能得到相諧。“得韻為先,得意為主”,音符之下的同情共感方能使得音樂成為人類共通的語言。


周龍:弦樂四重奏《琴之歌》

創作於1982年,以古琴曲《漁歌》為主題,力求體現唐代思想家和作家柳宗元的詩作《漁翁》的意境。這部作品以東西方文化為橋樑,將中國古代音樂的精髓應用到西方器樂的創作中。古琴具有豐富多彩的裝飾音、泛音及勾剔、抹挑、吟猱、綽注等指法。此曲以西方弦樂四重奏的形式呈現,借鑑了古琴演奏的技巧及韻味,旨在捕捉古琴音樂中的特殊音樂韻律。


古曲/張子謙傳譜、龔一記譜:古琴獨奏《漁歌》

琴譜中稱此曲取意於唐代柳宗元的名作《漁翁》——“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這又是一首“清、微、淡、遠”的代表曲目,曲調古樸恬淡、幽靜宜人,使聽者氣息調勻,意趣橫生。曲中採用的古代民謠與號子的音調、曲尾出現的大二度遠關係的調性轉換,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古曲/顧梅羹、衛仲樂傳譜,龔一整理:古琴獨奏《流水》

見於《天聞閣琴譜》(1876年),相傳是春秋時期的一首著名琴曲。樂曲描繪了由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海之水的景象,表達了對華夏和善的讚美和熱愛之情。此曲因與春秋時期伯牙、子期知音相遇的民間故事緊密聯繫,故為人們所熟悉,因而廣為流傳。


古曲/張子謙傳譜、龔一記譜:古琴獨奏《龍翔操》

最早見於《澄鑒堂琴譜》(1686年),此曲是廣陵琴派的代表之作。一般以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為背景,表現昭君哀怨悲愴的情緒。然而,根據前人傳譜和演奏,此曲並無淒切之情,卻有肅穆凝重、逍遙自在、有我無我、似近似遠的哲思。


華彥鈞/劉湲改編:二泉映月,改編為古琴、小提琴與單簧管演奏

此曲原為中國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作品,流露了阿炳的思緒愁情,是中國二胡最經典的曲目。此曲本無名,是阿炳信手而奏,他將其稱為“自來腔”,其鄰居稱之為《依心曲》。劉湲改編的《二泉映月》三重奏版本是一首具有中國室內樂典型意義的作品。


姚晨:古琴與弦樂三重奏《勸君更盡一杯酒》

曲名出自唐代詩人王維著名的《渭城曲》(或名《陽關曲》),意在表達友誼之深厚,情誼之難捨。作品取材自中國古曲《陽關三疊》,作曲家從不同角度解構了這首古曲的重要音樂動機,並在自己的創作邏輯中重構了這些動人的音樂素材,探索了古琴與西方弦樂三重奏的多種合作關係,將音樂家之間美好的情誼和默契層層鋪展開來。


趙季平:古琴與弦樂四重奏《慶雲樂》

此曲源於一首同名的唐朝古曲,該曲是由民族音樂學家吳任帆(Rembrandt Wolpert)根據兩份出土手稿採譜而成。在樂曲第二段,原本由古琴奏出的旋律改由弦樂四重奏演奏,創造出中國和歐洲古樂的對話;最後一段則改為由大提琴以撥奏方式奏出對位旋律。


舒伯特: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 D. 810 “死神與少女”第一樂章

在希臘神話中,冥王綁架了豐收女神的女兒珀耳塞福涅為冥后,豐收女神痛失愛女悲痛不已,大地萬物因此停止生長。太陽神不忍,就把其女兒的下落告訴了豐收女神。宙斯因爲無能讓大地萬物重生,只好派神把珀耳塞福涅接回,但是,珀耳塞福涅已經吃了六顆石榴籽,所以每年她要在冥界六個月。當豐收女神與女兒在另外六個月相聚之時,大地萬物才會蓬勃生長。

這個象徵著生死輪迴、盛衰更替的傳說為無數藝術家提供了靈感。舒伯特通過弦樂四重奏的體裁描摹了這個故事。他重現了貝多芬狂飆急進式的古典主義,樂器大力撞擊般的齊奏使室內樂産生了交響樂般的震撼效果,為樂曲賦予了強烈的戲劇色彩與悲劇氣質。


嵇康/據《西麓堂琴統》(1549年),姚丙炎打譜、姚公白記譜:古琴獨奏《孤館遇神》

此曲僅見於明嘉靖年間汪芝撰輯的《西麓堂琴統》中,以音樂爲語彙,講述了一段生動的故事。據琴曲題記描述,嵇康夜半撫琴,忽然間狂風至、雷電起,八鬼魂顯現,向其訴述遭遇。最終,冤情得以昭雪,冤魂翌日在嵇康夢中向其告別。


曲目介紹由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拿索斯中國提供

藝術家簡介

陳雷激,古琴

1967年出生於上海音樂世家,九歲習琴,十二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古琴專業,師從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龔一。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陳雷激以一曲《太古遺音》,奏出了中華文明千年之底蘊,舉世矚目。他現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

作為當代古琴藝術領軍人物之一,陳雷激先後師從龔一、俞峰、趙季平三位樂壇巨匠,從本科、碩士到博士橫跨古琴、指揮、作曲三大專業,期間又赴法國學習,跨越中西,兼收並蓄。他的琴音出音剛勁、徽分精到,既豪放跌宕,又清麗委婉,獲龔一評價為“古琴界不可多得的一位(演奏家)”。

馬魏家,第一小提琴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助理首席、德國德累斯頓宮廷樂團獨奏小提琴家、琥珀四重奏特邀第二小提琴。馬魏家先後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德國德累斯頓音樂學院,師從梁大南、伊戈爾.馬利諾夫斯基。他曾擔任中國青年交響樂團樂隊首席。2009年入選著名小提琴家蘇加文大師班學習。2010年及2011年受邀參加石荷州音樂節歐洲巡演,與宓多里、托馬斯.漢普森、巴比.麥克菲林、克里斯多福.霍格伍德、伊凡.費沙爾等眾多著名音樂家合作演出。2005年參與創建琥珀四重奏,並任第二小提琴七年之久,獲前柏林愛樂樂團首席雷納.庫斯摩爾稱讚為“極爲優秀的第二小提琴”。

樊悅,第二小提琴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第二小提琴副首席。中國人民大學學士、美國密歇根大學音樂碩士(小提琴演奏與室內樂雙學位)。四歲學琴,先後師從武漢音樂學院張金洲、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戈芳、密歇根大學教授及聖路易斯交響樂團首席大衛.海倫。留美期間曾在安娜堡交響樂團及蘭辛交響樂團等樂團任職,並擔任校內樂團首席。2013年至2015年她連續三年獲獎學金參加美國阿斯本音樂節。2016年夏天受邀參與德國石荷州音樂節。2016年10月歸國加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曾隨團出訪美國、阿聯酋阿布扎比、韓國等地,並於卡內基音樂廳和芝加哥交響中心等世界一流音樂廳演出。

劉莎,中提琴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中提琴聲部成員。劉莎曾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考入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攻讀碩士課程,2016年以滿分成績畢業。劉莎師承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王昌海、安德拉.達爾金斯,斯特凡.費蘭特。留德期間,曾擔任學院樂團中提琴首席,2014年考入德國廣播愛樂樂團。劉莎曾獲邀參加多個國際音樂節,其中包括波蘭第四十一屆國際中提琴大會、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阿布扎比藝術節、韓國首爾藝術中心管弦樂節等。

尹龍,大提琴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大提琴聲部成員。先後就讀於武漢音樂學院附中、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朱亦兵)、德國維爾茨堡音樂學院(師從尼克拉斯.艾平格),2015年以滿分的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學習期間曾受彼耶特.威斯帕維、古斯塔夫.里雲尼斯、沃夫岡.波伊特契等大師指導。2009年獲小澤征爾親自挑選赴日本參加小澤征爾音樂塾巡迴演出。2014年考入德意志青年愛樂,多次隨團在歐洲巡演。2016年起任職於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張天宇,單簧管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單簧管副首席。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音樂學院。師從范磊、大衛.席夫林、艾力.伊班。曾任職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埃文斯維爾愛樂樂團,任單簧管演奏家,兼低音單簧管演奏家。曾擔任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單簧管首席、中央音樂學院交流訪問演奏家、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並隨團出訪德國、波蘭、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澳洲等地。旅美期間,曾獲甄選參加著名音樂節The National Orchestral Institute + Festival。他曾以協奏曲獨奏家身份獲邀與韓國蔚山大學管樂團合作演出韋伯《第二單簧管協奏曲》,又曾獲邀參加美國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音樂節。

免責聲明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僅為本項目提供協調及技術協助,一切創作內容及由項目成員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本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