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0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谭 作品35
交响组曲《天方夜谭》或许是俄罗斯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44-1908)最负盛名的作品。此曲取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天方夜谭》,完成于1888年,同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挥首演于圣彼得堡。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为两个主要人物——美丽聪慧的雪赫拉莎德和残暴威严的苏丹王分别设计了性格鲜明的主题动机,首先呈示于引子,随后使之贯穿全曲,连接各个乐章,以实现作品的内聚统一。
全曲包含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着力表现大海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和海中航行的体验。在大提琴分解和弦荡漾的伴奏音型下,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奏出代表大海的主部主题,该主题由苏丹王的主题演变而成。随后是象征辛巴达的船在海上漂航的副部主题,其中包含雪赫拉莎德主题的元素。
第二乐章采用三部曲式,讲述了沦为游僧的贵族王子们的历险奇遇,每个部分以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展开,和声、配器五光十色,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第三乐章亦为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由弦乐在G大调上奏出,刻划了英俊多情的阿拉伯王子;副部主题具有舞曲特征,木管和弦乐在降B大调上交替演奏,同时添加小鼓和三角铁的装饰性节奏,描绘出婀娜多姿的公主形象。两个主题之间的交替发展、相辅相成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美好爱情。
第四乐章作为全曲的收尾,集合了之前出现的所有主题素材,音乐内涵丰富而复杂,将全曲推向高潮。这部作品完美彰显了作曲家超凡卓绝的配器技术,将奇异瑰丽的东方风情描抹得淋漓尽致。
拉赫曼尼诺夫:E 小调第二交响曲 作品27
拉赫曼尼诺夫(1873-1943)的《E小调第二交响曲》(作品27)创作于1906至1907年,题献给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塔尼耶夫(1856-1915),1908年在圣彼得堡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担任指挥。拉赫曼尼诺夫在1897年《D小调第一交响曲》惨遭失败之后,时隔十年才再度涉足这一体裁,而此曲的大获成功恢复了他作为交响曲作曲家的自信。
这部体量庞大的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采用带有长大慢引子的奏鸣曲形式,总体基调压抑、阴沉。A小调的第二乐章具有一定的谐谑性特征,显示出作曲家驾驭乐队的丰富手法。如果说我们在前两个乐章只能短暂领略作曲家标志性的感伤口吻,那么A大调的第三乐章则全面展现了作曲家的抒情天才,在宽广悠长的旋律线条、浓郁绵密的乐队织体、意味深长的半音曲折、巧妙运用的和声效果中,苦涩与甜蜜交织,惆怅与忧伤相伴,难以言说又感人至深,这是只可能出自拉赫曼尼诺夫之手的浪漫情怀。第四乐章采用主大调(E大调),之前乐章的主题乐思不时地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乐曲的统一感,最终乐曲在凯旋庆典般的辉煌壮丽中圆满收尾。
28/10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19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17年,正值俄国政治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却也是普罗科菲耶夫最为多产的一年:除了这首协奏曲之外,他在这一年还创作了《第一交响曲》、第三和第四钢琴奏鸣曲、钢琴曲《瞬息的幻想》、《第三钢琴协奏曲》等。《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原定于同年在彼得格勒首演,但由于多种原因,直到1923年,普罗科菲耶夫旅居巴黎时,才于10月18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
与传统的古典协奏曲模式相比,这首作品虽仍为三个乐章,但将传统的“快—慢—快”布局倒转为“慢—快—慢”。第一乐章始于一片虚幻缥缈的氛围,在中提琴轻柔震音的背景上,小提琴独奏浅吟出抒情的第一主题,木管逐步加入与独奏的对话。第二主题来到C大调,音乐具有鲜明的“述说”口吻,普罗科菲耶夫要求这里“演奏得仿佛要说服别人”。第二乐章(E小调)短小精炼,炫技性强,性格与首尾乐章形成鲜明反差:顽皮、泼辣、乖张、精力旺盛、横冲直撞、玩世不恭,体现出作曲家笔下最具辨识度的风格特色。第三乐章始于巴松管的一段略带谐谑色彩的旋律,随后小提琴独奏接手该主题,使之变得更为舒展深情。随后独奏的地位不断在主角与陪衬之间切换。最终音乐逐渐回归全曲开头的宁静与梦幻基调,小提琴以一连串晶莹的颤音退场,仅留下长笛淡淡收尾。
普罗科菲耶夫: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作品100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五交响曲》写于1944年苏德战争结束前夕,次年首演于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厅,由作曲家本人担任指挥。此时的普罗科菲耶夫在经历了早年在美国和巴黎的旅居生涯之后,已于三十年代中期回到祖国,其风格语汇也从早期一定程度的先锋气息变得更加质朴抒情,更加重视旋律的地位,但也依然保持着泼辣犀利、强壮刚健、富有动力的性格特质。
这首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对人类伟大力量和高尚情操的颂歌,被普遍视为作曲家最杰出的交响曲作品。第一乐章以从容的步履、宽广的气息、恢弘的姿态显示出坚定、伟岸的英雄性和史诗性气魄。具有谐谑曲性质的第二乐章展现了作曲家标志性的幽默、讽刺、乖戾、怪诞,作曲家通过配器、节奏等方面的多种变化,让古灵精怪的主要主题经历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形像变换。对比性的中段既有清新的田园气息,也勾勒出迷人的舞蹈场面。第三乐章是普罗科菲耶夫抒情的典范性篇章,将作曲家的旋律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第四乐章始于一段慢速引子,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出首乐章的第一主题。随后生动诙谐的主要主题横空出世,将音乐彻底从之前长时间的深沉抒怀切换回活力无限、亢奋不已的运动轨道,直至结尾处达到几近疯狂的最高潮。
文:刘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