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永恆樂團

曲目


27/10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44-1908)
天方夜譚 作品35
I.   大海和辛巴達的船
II.  卡倫德王子的故事
III. 王子與公主
IV. 巴格達的節日,大海,船在聳立著青銅騎士的岩石旁遇難

中場休息

拉赫曼尼諾夫(1873-1943)
E 小調第二交響曲 作品27
I.   廣板—中庸的快板
II.  極快的快板
III. 慢板
IV. 活潑的快板


28/10

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
D 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19
I.   小行板
II.  諧謔曲:非常活潑地
III. 中板—中庸的快板

中場休息

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
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 作品100
I.   行板
II.  強勁的快板
III. 慢板
IV. 諧謔的快板

曲目介紹
27/10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 作品35

交響組曲《天方夜譚》或許是俄羅斯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44-1908)最負盛名的作品。此曲取材於阿拉伯民間傳說《天方夜譚》,完成於1888年,同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揮首演於聖彼得堡。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兩個主要人物——美麗聰慧的雪赫拉莎德和殘暴威嚴的蘇丹王分別設計了性格鮮明的主題動機,首先呈示於引子,隨後使之貫穿全曲,連接各個樂章,以實現作品的內聚統一。

全曲包含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採用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著力表現大海變幻莫測的神奇景象和海中航行的體驗。在大提琴分解和弦蕩漾的伴奏音型下,小提琴和木管樂器奏出代表大海的主部主題,該主題由蘇丹王的主題演變而成。隨後是象徵辛巴達的船在海上漂航的副部主題,其中包含雪赫拉莎德主題的元素。

第二樂章採用三部曲式,講述了淪為遊僧的貴族王子們的歷險奇遇,每個部分以變奏手法對主題進行展開,和聲、配器五光十色,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

第三樂章亦為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主部主題由弦樂在G大調上奏出,刻劃了英俊多情的阿拉伯王子;副部主題具有舞曲特徵,木管和弦樂在降B大調上交替演奏,同時添加小鼓和三角鐵的裝飾性節奏,描繪出婀娜多姿的公主形象。兩個主題之間的交替發展、相輔相成表現了兩人之間的美好愛情。

第四樂章作為全曲的收尾,集合了之前出現的所有主題素材,音樂內涵豐富而複雜,將全曲推向高潮。這部作品完美彰顯了作曲家超凡卓絕的配器技術,將奇異瑰麗的東方風情描抹得淋漓盡致。


拉赫曼尼諾夫:E 小調第二交響曲 作品27

拉赫曼尼諾夫(1873-1943)的《E小調第二交響曲》(作品27)創作於1906至1907年,題獻給俄羅斯作曲家謝爾蓋.塔尼耶夫(1856-1915),1908年在聖彼得堡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擔任指揮。拉赫曼尼諾夫在1897年《D小調第一交響曲》慘遭失敗之後,時隔十年才再度涉足這一體裁,而此曲的大獲成功恢復了他作為交響曲作曲家的自信。

這部體量龐大的作品由四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採用帶有長大慢引子的奏鳴曲形式,總體基調壓抑、陰沉。A小調的第二樂章具有一定的諧謔性特徵,顯示出作曲家駕馭樂隊的豐富手法。如果說我們在前兩個樂章只能短暫領略作曲家標誌性的感傷口吻,那麼A大調的第三樂章則全面展現了作曲家的抒情天才,在寬廣悠長的旋律線條、濃郁綿密的樂隊織體、意味深長的半音曲折、巧妙運用的和聲效果中,苦澀與甜蜜交織,惆悵與憂傷相伴,難以言說又感人至深,這是只可能出自拉赫曼尼諾夫之手的浪漫情懷。第四樂章採用主大調(E大調),之前樂章的主題樂思不時地再現,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樂曲的統一感,最終樂曲在凱旋慶典般的輝煌壯麗中圓滿收尾。



28/10

普羅科菲耶夫: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19

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寫於1917年,正值俄國政治社會劇烈動蕩的時期,卻也是普羅科菲耶夫最為多產的一年:除了這首協奏曲之外,他在這一年還創作了《第一交響曲》、第三和第四鋼琴奏鳴曲、鋼琴曲《瞬息的幻想》、《第三鋼琴協奏曲》等。《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原定於同年在彼得格勒首演,但由於多種原因,直到1923年,普羅科菲耶夫旅居巴黎時,才於10月18日在巴黎歌劇院首演。

與傳統的古典協奏曲模式相比,這首作品雖仍為三個樂章,但將傳統的“快—慢—快”佈局倒轉為“慢—快—慢”。第一樂章始於一片虛幻縹緲的氛圍,在中提琴輕柔震音的背景上,小提琴獨奏淺吟出抒情的第一主題,木管逐步加入與獨奏的對話。第二主題來到C大調,音樂具有鮮明的“述說”口吻,普羅科菲耶夫要求這裡“演奏得彷彿要說服別人”。第二樂章(E小調)短小精煉,炫技性強,性格與首尾樂章形成鮮明反差:頑皮、潑辣、乖張、精力旺盛、橫衝直撞、玩世不恭,體現出作曲家筆下最具辨識度的風格特色。第三樂章始於巴松管的一段略帶諧謔色彩的旋律,隨後小提琴獨奏接手該主題,使之變得更為舒展深情。隨後獨奏的地位不斷在主角與陪襯之間切換。最終音樂逐漸回歸全曲開頭的寧靜與夢幻基調,小提琴以一連串晶瑩的顫音退場,僅留下長笛淡淡收尾。


普羅科菲耶夫: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 作品100

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五交響曲》寫於1944年蘇德戰爭結束前夕,次年首演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音樂廳,由作曲家本人擔任指揮。此時的普羅科菲耶夫在經歷了早年在美國和巴黎的旅居生涯之後,已於三十年代中期回到祖國,其風格語彙也從早期一定程度的先鋒氣息變得更加質樸抒情,更加重視旋律的地位,但也依然保持著潑辣犀利、強壯剛健、富有動力的性格特質。

這首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對人類偉大力量和高尚情操的頌歌,被普遍視為作曲家最傑出的交響曲作品。第一樂章以從容的步履、寬廣的氣息、恢弘的姿態顯示出堅定、偉岸的英雄性和史詩性氣魄。具有諧謔曲性質的第二樂章展現了作曲家標誌性的幽默、諷刺、乖戾、怪誕,作曲家通過配器、節奏等方面的多種變化,讓古靈精怪的主要主題經歷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形像變換。對比性的中段既有清新的田園氣息,也勾勒出迷人的舞蹈場面。第三樂章是普羅科菲耶夫抒情的典範性篇章,將作曲家的旋律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第四樂章始於一段慢速引子,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出首樂章的第一主題。隨後生動詼諧的主要主題橫空出世,將音樂徹底從之前長時間的深沉抒懷切換回活力無限、亢奮不已的運動軌道,直至結尾處達到幾近瘋狂的最高潮。


文:劉丹霓

藝術家及團體簡介

提奧多.庫倫齊斯,指揮

於希臘出生及學習音樂。1994年入讀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音樂學院,隨指揮大師伊利亞.穆辛學習。他是音樂永恆樂團及合唱團的創辦人,並自2004年起擔任音樂總監。2006年共同創辦了“領地”國際當代藝術節及學院。自2012年起兼任俄羅斯狄亞基列夫藝術節的藝術總監,該節在謝爾蓋.狄亞基列夫的家鄉彼爾姆舉行。2018年起至今,他兼任德國斯圖加特西南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他於2022年創立國際節慶管弦樂團“烏托邦”,並擔任藝術總監。

奧爾加.沃爾科娃,小提琴

沃爾科娃於2016年加入俄羅斯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並為該團最年輕的樂團首席。她自2021年起擔任俄羅斯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交響樂團首席,以及自2022年9月起擔任音樂永恆樂團首席。曾以客席首席身份與德國西北德愛樂、德國波恩古典愛樂、德國科隆青年愛樂樂團、以及德國漢堡國際愛樂樂團合作。沃爾科娃曾斬獲多項國際大獎,包括2007年俄羅斯莫斯科“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二等獎(一等獎懸空)、2012年丹麥卡爾.尼爾森國際音樂比賽一等獎及其所有特別獎。

音樂永恆樂團

音樂永恆樂團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樂團之一,在早期音樂、古典音樂和當代音樂的領域不斷創新。

在提奧多.庫倫齊斯的帶領下,樂團定期到歐洲和各地巡迴演出,曾於維也納音樂廳、柏林愛樂廳、易北愛樂廳、伊薩爾愛樂廳、巴黎愛樂廳、科隆愛樂廳、墨西哥國家禮堂、巴登—巴登節日劇院和斯卡拉歌劇院等演出。

樂團亦常受邀參加國際藝術節,包括魯爾三年展、克拉拉音樂節、普羅旺斯艾克斯音樂節、琉森音樂節和達基列夫藝術節。2017年,音樂永恆樂團成為首個參與世界著名的薩爾斯堡藝術節開幕節目的俄羅斯樂團,為彼得.謝拉斯導演的莫扎特《狄托的仁慈》演奏,樂團自此常於該節亮相。

庫倫齊斯聯同音樂永恆樂團曾為索尼古典唱片公司灌錄莫扎特、馬勒、貝多芬、柴可夫斯基、拉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專輯獲得多項大獎,如德國古典回聲獎、荷蘭愛迪生古典音樂獎、日本唱片學院獎,以及英國《BBC音樂雜誌》的歌劇唱片獎。

音樂永恆樂團

指揮
Teodor Currentzis

第一小提琴
Olga Volkova (樂團首席)
Mikhail Andrushchenko
Olga Artyugina
Dmitry Borodin
Dmitrii Chepiga
Mathias Alexander Hochweber
Aleksandr Kotelnikov
Vladislav Pesin
Elena Rais
Aisylu Saifullina
Yana Shchegoleva
Andrey Sigeda
Mariia Stratonovich
Ivan Subbotkin
Grigorii Tadtaev
Vadim Teifikov

第二小提琴
Ilia Gaisin
Artem Savchenko
Robert Brem
Petr Chonkushev
Elena Ivanova
Elena Kharitonova
Emiliia Michurina
Mariia Okuneva
Armen Pogosyan
Inna Prokopeva-Rais
Andrei Rostsik
Milos Stevanovic
Anastasia Strelnikova
Lina Vartanova


中提琴
Nail Bakiev
Grigorii Chekmarev #
Marina Antonova
Adel Esina
Mariia Iurina
Liubov Lazareva
Dinara Muratova
Anastasiia Rybina
Andrei Serdiukovskii
Lev Serov
Evgeny Shchegolev


大提琴
Miriam Prandi
Alexey Zhilin
Maksim Akchurin
Rabbani Aldangor
Andrei Efimovskii
Dmitrii Ganenko
Aleksandr Kulibabin
Aleksandr Prozorov
Evgeny Rumyantsev
Vladimir Slovachevskiy


低音提琴
Artem Chirkov
Hayk Khachatryan
Andrei Shynkevich
Sergei Karachun
Diliaver Menametov
Carlos Navarro Herrero
Margarita Rybkina
Pavel Stepin


長笛
Anna Komarova
Fedor Chernyshov
Dóra Szabó


雙簧管
Maksim Khodyrev
Frol Gerasimov
Andrei Matiukhin
Aleksandr Bykov


英國管
Aleksandr Bykov

單簧管
Sergey Eletskiy
Danila Lukyanov
Georgii Mansurov
Nikita Vaganov


巴松管
Talgat Sarsembaev
Igor Ahss
Olzhas Ashirmatov


圓號
Leonid Voznesenskii
Stanislav Avik
Nikolai Dubrovin
Aliaksei Sakovich


小號
Zhassulan Abdykalykov
Nikita Istomin
Pavel Kurdakov


長號
Arman Surtayev
Vladimir Kishchenko
Andrei Saltanov


豎琴
Mariia Zorkina

鋼琴
Andrei Baranenko

定音鼓
Dmitrii Klemenok

大號
Ivan Svatkovskii

敲擊樂
Aleksei Amosov
Nikolai Konakov
Maksim Sanin
Ekaterina Volosovskaya
Grigorii Zhuravlev



聲部首席
# 聲部聯合首席

免責聲明
此項目之創作內容及由項目成員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