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0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 作品35
交響組曲《天方夜譚》或許是俄羅斯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44-1908)最負盛名的作品。此曲取材於阿拉伯民間傳說《天方夜譚》,完成於1888年,同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揮首演於聖彼得堡。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兩個主要人物——美麗聰慧的雪赫拉莎德和殘暴威嚴的蘇丹王分別設計了性格鮮明的主題動機,首先呈示於引子,隨後使之貫穿全曲,連接各個樂章,以實現作品的內聚統一。
全曲包含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採用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著力表現大海變幻莫測的神奇景象和海中航行的體驗。在大提琴分解和弦蕩漾的伴奏音型下,小提琴和木管樂器奏出代表大海的主部主題,該主題由蘇丹王的主題演變而成。隨後是象徵辛巴達的船在海上漂航的副部主題,其中包含雪赫拉莎德主題的元素。
第二樂章採用三部曲式,講述了淪為遊僧的貴族王子們的歷險奇遇,每個部分以變奏手法對主題進行展開,和聲、配器五光十色,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
第三樂章亦為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主部主題由弦樂在G大調上奏出,刻劃了英俊多情的阿拉伯王子;副部主題具有舞曲特徵,木管和弦樂在降B大調上交替演奏,同時添加小鼓和三角鐵的裝飾性節奏,描繪出婀娜多姿的公主形象。兩個主題之間的交替發展、相輔相成表現了兩人之間的美好愛情。
第四樂章作為全曲的收尾,集合了之前出現的所有主題素材,音樂內涵豐富而複雜,將全曲推向高潮。這部作品完美彰顯了作曲家超凡卓絕的配器技術,將奇異瑰麗的東方風情描抹得淋漓盡致。
拉赫曼尼諾夫:E 小調第二交響曲 作品27
拉赫曼尼諾夫(1873-1943)的《E小調第二交響曲》(作品27)創作於1906至1907年,題獻給俄羅斯作曲家謝爾蓋.塔尼耶夫(1856-1915),1908年在聖彼得堡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擔任指揮。拉赫曼尼諾夫在1897年《D小調第一交響曲》慘遭失敗之後,時隔十年才再度涉足這一體裁,而此曲的大獲成功恢復了他作為交響曲作曲家的自信。
這部體量龐大的作品由四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採用帶有長大慢引子的奏鳴曲形式,總體基調壓抑、陰沉。A小調的第二樂章具有一定的諧謔性特徵,顯示出作曲家駕馭樂隊的豐富手法。如果說我們在前兩個樂章只能短暫領略作曲家標誌性的感傷口吻,那麼A大調的第三樂章則全面展現了作曲家的抒情天才,在寬廣悠長的旋律線條、濃郁綿密的樂隊織體、意味深長的半音曲折、巧妙運用的和聲效果中,苦澀與甜蜜交織,惆悵與憂傷相伴,難以言說又感人至深,這是只可能出自拉赫曼尼諾夫之手的浪漫情懷。第四樂章採用主大調(E大調),之前樂章的主題樂思不時地再現,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樂曲的統一感,最終樂曲在凱旋慶典般的輝煌壯麗中圓滿收尾。
28/10
普羅科菲耶夫: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19
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寫於1917年,正值俄國政治社會劇烈動蕩的時期,卻也是普羅科菲耶夫最為多產的一年:除了這首協奏曲之外,他在這一年還創作了《第一交響曲》、第三和第四鋼琴奏鳴曲、鋼琴曲《瞬息的幻想》、《第三鋼琴協奏曲》等。《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原定於同年在彼得格勒首演,但由於多種原因,直到1923年,普羅科菲耶夫旅居巴黎時,才於10月18日在巴黎歌劇院首演。
與傳統的古典協奏曲模式相比,這首作品雖仍為三個樂章,但將傳統的“快—慢—快”佈局倒轉為“慢—快—慢”。第一樂章始於一片虛幻縹緲的氛圍,在中提琴輕柔震音的背景上,小提琴獨奏淺吟出抒情的第一主題,木管逐步加入與獨奏的對話。第二主題來到C大調,音樂具有鮮明的“述說”口吻,普羅科菲耶夫要求這裡“演奏得彷彿要說服別人”。第二樂章(E小調)短小精煉,炫技性強,性格與首尾樂章形成鮮明反差:頑皮、潑辣、乖張、精力旺盛、橫衝直撞、玩世不恭,體現出作曲家筆下最具辨識度的風格特色。第三樂章始於巴松管的一段略帶諧謔色彩的旋律,隨後小提琴獨奏接手該主題,使之變得更為舒展深情。隨後獨奏的地位不斷在主角與陪襯之間切換。最終音樂逐漸回歸全曲開頭的寧靜與夢幻基調,小提琴以一連串晶瑩的顫音退場,僅留下長笛淡淡收尾。
普羅科菲耶夫: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 作品100
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五交響曲》寫於1944年蘇德戰爭結束前夕,次年首演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音樂廳,由作曲家本人擔任指揮。此時的普羅科菲耶夫在經歷了早年在美國和巴黎的旅居生涯之後,已於三十年代中期回到祖國,其風格語彙也從早期一定程度的先鋒氣息變得更加質樸抒情,更加重視旋律的地位,但也依然保持著潑辣犀利、強壯剛健、富有動力的性格特質。
這首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對人類偉大力量和高尚情操的頌歌,被普遍視為作曲家最傑出的交響曲作品。第一樂章以從容的步履、寬廣的氣息、恢弘的姿態顯示出堅定、偉岸的英雄性和史詩性氣魄。具有諧謔曲性質的第二樂章展現了作曲家標誌性的幽默、諷刺、乖戾、怪誕,作曲家通過配器、節奏等方面的多種變化,讓古靈精怪的主要主題經歷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形像變換。對比性的中段既有清新的田園氣息,也勾勒出迷人的舞蹈場面。第三樂章是普羅科菲耶夫抒情的典範性篇章,將作曲家的旋律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第四樂章始於一段慢速引子,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出首樂章的第一主題。隨後生動詼諧的主要主題橫空出世,將音樂徹底從之前長時間的深沉抒懷切換回活力無限、亢奮不已的運動軌道,直至結尾處達到幾近瘋狂的最高潮。
文:劉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