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湘:时间终结四重奏
《时间终结四重奏》是法国作曲家梅湘(1908-1992)的创作中极为特殊的一部作品。1940年,梅湘被德军逮捕,关押在位于格尔利茨的战俘营,在此期间相继遇到三位同为难友的器乐演奏家:单簧管演奏家亨利.阿科卡、小提琴家尚.勒布莱尔、大提琴家艾蒂安.帕斯基耶。梅湘为这三位狱友和自己创作了这部为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而写的四重奏,共八个乐章。1941年1月15日他们四位在战俘营中首演了这部作品。
此曲的灵感和标题出自《圣经.若望默示录》第十章,一位“踏着海和踏着地的天使,向天举起了右手,指着那创造天及天上的一切,地及地上的一切,海及海中的一切的万世万代的永生者起誓说:‘时候不再延长了!’”第一乐章描绘了凌晨三点到四点之间鸟儿们的苏醒。单簧管和小提琴分别代表了乌鸫和夜莺的鸣唱,大提琴和钢琴以固定音型营造出天国和谐的寂静。第二乐章的首尾部分表现了天使显现时的景象及其强大力量,中间段落则是高不可攀的天籁之音。第三乐章为单簧管独奏,标题中的“深渊”是指充满悲哀与疲倦的时间,“鸟儿”则是时间的对立面,代表了“我们对光明、星辰、彩虹和欢乐歌声的渴望”。第四乐章是小提琴、大提琴和单簧管演奏的一首谐谑曲,在性格上明显有别于其他乐章。第五乐章为大提琴和钢琴二重奏,大提琴奏出的一个“无限缓慢”的宽广乐句,以充满爱与崇敬的姿态彰显耶稣的永恒,“他的时间永无终结”。第六乐章在节奏上最富特色,四件乐器共同表现了末日审判的恐怖景象:六位天使吹响号角,诸种灾难降临,第七位天使的号角宣告天主的奥秘圆满实现。第七乐章与第二乐章有所呼应,再次展现天使强势现身的场景,尤其是其头顶萦绕的、象征和平与智慧的彩虹。第八乐章为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小提琴的大段独奏与第五乐章的大提琴独奏呼应。如果说第五乐章赞美的是作为“道”的耶稣,那么末乐章颂扬的是作为“人”的耶稣。
拉.蒙特.杨:作品1960之第七首
“简约主义”是19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风格潮流,力图用最为精简的材料和技法进行创作,以不断重复为基本写作手法。作为简约主义音乐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拉.蒙特.杨(1935- )是一位剑走偏锋的作曲家。他深受偶然音乐领军人物约翰.凯奇的影响——“偶然音乐”是指作曲家有意放弃对音乐中某些要素的控制,采用客观的方式来随即确定,从而造成音乐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其最经典作品即是凯奇的《4分33秒》。追随凯奇的脚步,杨在1960年创作了一套极富实验精神的《作品1960》系列。其中有些作品具有鲜明的“行为艺术”特色,例如《作品1960之2》要求“在听众面前点起一堆火”;《作品1960之5》则是“让任何数量的蝴蝶在演出区域内自由地飞”。本场音乐会的《作品1960之7》是该系列中最常上演的一首。全曲的乐谱仅仅是一个由B音和F#音构成的纯五度音程,演奏者要将该音程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至于采用何种乐器、延续多长时间,作曲家并未指定,这意味着此曲的表演有着巨大的未知性和开放性。它在本场音乐会将以何种面貌呈现,请各位观众拭目以待。
安德烈森:工会
荷兰作曲家安德烈森(1939-2021)的《工会》写于1975年,为荷兰的De Volharding(坚韧重奏团)所作,当时他在该团体中担任钢琴演奏者。此曲在有些方面与拉.蒙特.杨的《作品1960之7》十分相似:所用的乐器不确定,“为任何能够发出洪亮声音的乐器而作”;演奏时长不确定,作曲家要求“至少演奏十五至二十分钟”。但在其他方面,此曲与《作品1960之7》恰好相反:《作品1960之7》有固定音高,无明确节奏;《工会》有严格节奏,无确定音高。乐谱上的一条线代表演奏者乐器的中间音区,音符仅指示奏出的音应高于或低于这个中间音区,但“不能演奏音阶或传统的音型”。全曲由一系列这样指示的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反复几次亦不固定。在安德烈森看来,这首作品是“个性自由与严格规训的结合”,“仅当每一位演奏者都认为自己的声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时,这首作品的表演才能成功,政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亦是如此”。
文:刘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