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湘:時間終結四重奏
《時間終結四重奏》是法國作曲家梅湘(1908-1992)的創作中極為特殊的一部作品。1940年,梅湘被德軍逮捕,關押在位於格爾利茨的戰俘營,在此期間相繼遇到三位同為難友的器樂演奏家:單簧管演奏家亨利.阿科卡、小提琴家尚.勒布萊爾、大提琴家艾蒂安.帕斯基耶。梅湘為這三位獄友和自己創作了這部為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而寫的四重奏,共八個樂章。1941年1月15日他們四位在戰俘營中首演了這部作品。
此曲的靈感和標題出自《聖經.若望默示錄》第十章,一位“踏著海和踏著地的天使,向天舉起了右手,指著那創造天及天上的一切,地及地上的一切,海及海中的一切的萬世萬代的永生者起誓說:‘時候不再延長了!’”第一樂章描繪了凌晨三點到四點之間鳥兒們的甦醒。單簧管和小提琴分別代表了烏鶇和夜鶯的鳴唱,大提琴和鋼琴以固定音型營造出天國和諧的寂靜。第二樂章的首尾部分表現了天使顯現時的景象及其強大力量,中間段落則是高不可攀的天籟之音。第三樂章為單簧管獨奏,標題中的“深淵”是指充滿悲哀與疲倦的時間,“鳥兒”則是時間的對立面,代表了“我們對光明、星辰、彩虹和歡樂歌聲的渴望”。第四樂章是小提琴、大提琴和單簧管演奏的一首諧謔曲,在性格上明顯有別於其他樂章。第五樂章為大提琴和鋼琴二重奏,大提琴奏出的一個“無限緩慢”的寬廣樂句,以充滿愛與崇敬的姿態彰顯耶穌的永恆,“他的時間永無終結”。第六樂章在節奏上最富特色,四件樂器共同表現了末日審判的恐怖景象:六位天使吹響號角,諸種災難降臨,第七位天使的號角宣告天主的奧秘圓滿實現。第七樂章與第二樂章有所呼應,再次展現天使強勢現身的場景,尤其是其頭頂縈繞的、象徵和平與智慧的彩虹。第八樂章為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小提琴的大段獨奏與第五樂章的大提琴獨奏呼應。如果說第五樂章讚美的是作為“道”的耶穌,那麼末樂章頌揚的是作為“人”的耶穌。
拉.蒙特.楊:作品1960之第七首
“簡約主義”是196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種風格潮流,力圖用最為精簡的材料和技法進行創作,以不斷重複為基本寫作手法。作為簡約主義音樂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拉.蒙特.楊(1935- )是一位劍走偏鋒的作曲家。他深受偶然音樂領軍人物約翰.凱奇的影響——“偶然音樂”是指作曲家有意放棄對音樂中某些要素的控制,採用客觀的方式來隨即確定,從而造成音樂在某種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其最經典作品即是凱奇的《4分33秒》。追隨凱奇的腳步,楊在1960年創作了一套極富實驗精神的《作品1960》系列。其中有些作品具有鮮明的“行為藝術”特色,例如《作品1960之2》要求“在聽眾面前點起一堆火”;《作品1960之5》則是“讓任何數量的蝴蝶在演出區域內自由地飛”。本場音樂會的《作品1960之7》是該系列中最常上演的一首。全曲的樂譜僅僅是一個由B音和F#音構成的純五度音程,演奏者要將該音程保持很長一段時間。至於採用何種樂器、延續多長時間,作曲家並未指定,這意味著此曲的表演有著巨大的未知性和開放性。它在本場音樂會將以何種面貌呈現,請各位觀眾拭目以待。
安德烈森:工會
荷蘭作曲家安德烈森(1939-2021)的《工會》寫於1975年,為荷蘭的De Volharding(堅韌重奏團)所作,當時他在該團體中擔任鋼琴演奏者。此曲在有些方面與拉.蒙特.楊的《作品1960之7》十分相似:所用的樂器不確定,“為任何能夠發出洪亮聲音的樂器而作”;演奏時長不確定,作曲家要求“至少演奏十五至二十分鐘”。但在其他方面,此曲與《作品1960之7》恰好相反:《作品1960之7》有固定音高,無明確節奏;《工會》有嚴格節奏,無確定音高。樂譜上的一條線代表演奏者樂器的中間音區,音符僅指示奏出的音應高於或低於這個中間音區,但“不能演奏音階或傳統的音型”。全曲由一系列這樣指示的片段組成,每個片段反覆幾次亦不固定。在安德烈森看來,這首作品是“個性自由與嚴格規訓的結合”,“僅當每一位演奏者都認為自己的聲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時,這首作品的表演才能成功,政治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亦是如此”。
文:劉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