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萃菁英

陳海琪

曲目

梅湘(1908-1992)
時間終結四重奏
I. 純潔的禮儀
II. 末日天使的練聲曲
III. 鳥兒的深淵
IV. 間奏曲
V. 讚美耶穌的永恆
VI. 七位吹號天使的憤怒之舞
VII. 彩虹縈繞的末日天使
VIII. 讚美耶穌的不朽

鋼琴:陳海琪
小提琴:王倩兒
大提琴:賈楠
單簧管:張子騫

中場休息

拉.蒙特.楊(1935- )
作品1960之第七首

安德烈森(1939-2021)
工會

曲目介紹

梅湘:時間終結四重奏

《時間終結四重奏》是法國作曲家梅湘(1908-1992)的創作中極為特殊的一部作品。1940年,梅湘被德軍逮捕,關押在位於格爾利茨的戰俘營,在此期間相繼遇到三位同為難友的器樂演奏家:單簧管演奏家亨利.阿科卡、小提琴家尚.勒布萊爾、大提琴家艾蒂安.帕斯基耶。梅湘為這三位獄友和自己創作了這部為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而寫的四重奏,共八個樂章。1941年1月15日他們四位在戰俘營中首演了這部作品。

此曲的靈感和標題出自《聖經.若望默示錄》第十章,一位“踏著海和踏著地的天使,向天舉起了右手,指著那創造天及天上的一切,地及地上的一切,海及海中的一切的萬世萬代的永生者起誓說:‘時候不再延長了!’”第一樂章描繪了凌晨三點到四點之間鳥兒們的甦醒。單簧管和小提琴分別代表了烏鶇和夜鶯的鳴唱,大提琴和鋼琴以固定音型營造出天國和諧的寂靜。第二樂章的首尾部分表現了天使顯現時的景象及其強大力量,中間段落則是高不可攀的天籟之音。第三樂章為單簧管獨奏,標題中的“深淵”是指充滿悲哀與疲倦的時間,“鳥兒”則是時間的對立面,代表了“我們對光明、星辰、彩虹和歡樂歌聲的渴望”。第四樂章是小提琴、大提琴和單簧管演奏的一首諧謔曲,在性格上明顯有別於其他樂章。第五樂章為大提琴和鋼琴二重奏,大提琴奏出的一個“無限緩慢”的寬廣樂句,以充滿愛與崇敬的姿態彰顯耶穌的永恆,“他的時間永無終結”。第六樂章在節奏上最富特色,四件樂器共同表現了末日審判的恐怖景象:六位天使吹響號角,諸種災難降臨,第七位天使的號角宣告天主的奧秘圓滿實現。第七樂章與第二樂章有所呼應,再次展現天使強勢現身的場景,尤其是其頭頂縈繞的、象徵和平與智慧的彩虹。第八樂章為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小提琴的大段獨奏與第五樂章的大提琴獨奏呼應。如果說第五樂章讚美的是作為“道”的耶穌,那麼末樂章頌揚的是作為“人”的耶穌。


拉.蒙特.楊:作品1960之第七首

“簡約主義”是196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種風格潮流,力圖用最為精簡的材料和技法進行創作,以不斷重複為基本寫作手法。作為簡約主義音樂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拉.蒙特.楊(1935- )是一位劍走偏鋒的作曲家。他深受偶然音樂領軍人物約翰.凱奇的影響——“偶然音樂”是指作曲家有意放棄對音樂中某些要素的控制,採用客觀的方式來隨即確定,從而造成音樂在某種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其最經典作品即是凱奇的《4分33秒》。追隨凱奇的腳步,楊在1960年創作了一套極富實驗精神的《作品1960》系列。其中有些作品具有鮮明的“行為藝術”特色,例如《作品1960之2》要求“在聽眾面前點起一堆火”;《作品1960之5》則是“讓任何數量的蝴蝶在演出區域內自由地飛”。本場音樂會的《作品1960之7》是該系列中最常上演的一首。全曲的樂譜僅僅是一個由B音和F#音構成的純五度音程,演奏者要將該音程保持很長一段時間。至於採用何種樂器、延續多長時間,作曲家並未指定,這意味著此曲的表演有著巨大的未知性和開放性。它在本場音樂會將以何種面貌呈現,請各位觀眾拭目以待。


安德烈森:工會

荷蘭作曲家安德烈森(1939-2021)的《工會》寫於1975年,為荷蘭的De Volharding(堅韌重奏團)所作,當時他在該團體中擔任鋼琴演奏者。此曲在有些方面與拉.蒙特.楊的《作品1960之7》十分相似:所用的樂器不確定,“為任何能夠發出洪亮聲音的樂器而作”;演奏時長不確定,作曲家要求“至少演奏十五至二十分鐘”。但在其他方面,此曲與《作品1960之7》恰好相反:《作品1960之7》有固定音高,無明確節奏;《工會》有嚴格節奏,無確定音高。樂譜上的一條線代表演奏者樂器的中間音區,音符僅指示奏出的音應高於或低於這個中間音區,但“不能演奏音階或傳統的音型”。全曲由一系列這樣指示的片段組成,每個片段反覆幾次亦不固定。在安德烈森看來,這首作品是“個性自由與嚴格規訓的結合”,“僅當每一位演奏者都認為自己的聲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時,這首作品的表演才能成功,政治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亦是如此”。


文:劉丹霓

藝術家簡介

陳海琪,鋼琴

獨奏鋼琴家、即興演奏者和作曲家,其演奏風格涵蓋古典、前衛音樂、自由爵士及即興音樂。波士頓大學鋼琴演奏碩士及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當代音樂即興創作碩士,師從蔡崇力、羅伯托.普拉諾(Roberto Plano)、史提芬.杜利(Stephen Drury)、朗.布萊克(Ran Blake)。留學期間獲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頒發獎學金及資助。

陳海琪的音樂足跡遍及亞洲各國、意大利及美國。她近年曾為多位作曲家首演作品,亦有創作委約作品及錄製新音樂作品。2020年創辦澳門現代音樂協會,並擔任總監。2023年籌辦首屆MAMF另類音樂節(Macau Alternative Music Festival),致力推動澳門的新音樂發展。

王倩兒,小提琴

小提琴獨奏及室樂手,活躍於不同音樂演出,足跡遍及歐洲各國、美國及中國各地。王倩兒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先後取得演藝文憑(音樂)、演藝深造文憑(音樂)及音樂學士(榮譽)學位,其後再獲澳門特區政府教青局頒發獎學金,修讀碩士課程,取得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碩士學位,期間師從陳浩堂。2019 年獲全額獎學金赴美國巴德音樂學院深造,隨譚盾及瓊安.陶爾等多位音樂大師學習。

現為源.思室樂團的創團聯合音樂總監,並擔任多個樂團的客席樂團首席及聲部首席,亦為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小交響樂團特約樂手。

賈楠,大提琴

生於北京,為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和勳菲爾德國際弦樂比賽的得獎者。賈楠曾師從巴德學院教授彼得.威利(Peter Wiley)及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宋濤。2015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頒一等榮譽碩士學位,師隨王磊。現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部門,兼職於香港管弦樂團。

張子騫,單簧管

荷蘭馬斯垂克音樂學院單簧管演奏碩士及澳門理工學院音樂教育學士,師從著名比利時單簧管演奏家羅蘭.亨德里克斯(Roeland Hendrix),在學期間先後獲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及澳門基金會頒發獎學金。

在澳門理工學院求學期間,師從駱琪和馮楚興,並獲邀與澳門青年管樂團演出弗蘭克.班克里斯庫托(Frank Bencriscutto)的《單簧管小協奏曲》,又考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單簧管演奏文憑(LRSM)。赴荷蘭留學期間在第三屆馬斯垂克音樂創新比賽中獲第一名。他多年來積極參與電影、動畫配樂等錄音工作,其作品曾獲國際電影節提名。現兼職於澳門樂團,並於多間中小學擔任單簧管導師。

免責聲明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僅為本項目提供協調及技術協助,一切創作內容及由項目成員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本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