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 作品67
德国古典主义大师贝多芬(1770-1827)的九部交响曲中,别称“命运”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或许是最家喻户晓的一部。这首贝多芬中期代表作写于1804至1808年,1808年12月22日首演于维也纳河畔剧院。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完全建基于众所熟知的四音“命运动机”,主部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不屈不挠、势不可挡的气势。随后圆号奏出命运动机的变体,导向抒情明朗的副部主题。第二乐章(降A大调)是一首双主题变奏曲。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宽广深沉,单簧管和巴松管奏出的第二主题具有雄浑壮阔的英雄性格。随后是对两个主题交替进行的六次变奏。第三乐章呈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对比性因素构成:弦乐奏出的低沉压抑、略带迟疑的主题与管乐奏出的以“命运动机”节奏型为基础的号角主题。三声中部以赋格对位手法谱写而成,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再现部结尾直接导入光辉灿烂的第四乐章。该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主部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情绪欢快的副部主题以三连音节奏为主。发展部结尾处第三乐章的号角主题悄然再现。庞大的尾声中回顾了之前的多个主题材料,最终通过多达29个C大调强奏和弦,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圆满结束全曲。
文:刘丹霓
久石让:DA.MA.SHI.絵
这首曲是为1985年的个人专辑《α-BET-CITY》而写,由小型乐队演奏,于2009年改编成管弦乐作品,收录于《极简旋律》专辑中。
全曲约由八个乐句组成,乐句源于第一小提琴在开头奏出的动机;铜管乐器的强奏将A大调变为降B大调,改变了整体音色。铜管乐器的合奏在下半部分加入到八个动机的组合中,给乐曲一个绵长的结尾,是一段相当活泼和充满希望的音乐。曲名受艺术家莫里茨.科内利斯.艾雪所启发,我欣赏他结合逻辑的幽默绘画风格,而非某些画作本身。
文:久石让
久石让:《千与千寻》交响组曲
电影《千与千寻》于 2003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后,该片的音乐在国际上受到追捧。我后来把配乐重新编配成交响组曲,于2018年由世界梦幻交响乐团在日本首演。音乐展现了小女孩千寻面临的一连串挑战,如:迷失在一个她完全不熟识的世界、她的名字被改掉、她的父母变成了猪等。组曲中部分乐章较汹涌澎湃和有张力,而〈第六站〉乐章代表了介乎于现实和阴间世界的地方,传达宫崎骏对生存的重要性的看法。
文:久石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