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D小调第四交响曲 作品120
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1810-1856)一生共创作有四首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的初版写于1841年,由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于同年12月首演,并不成功。十年后,作曲家对乐曲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改,将之作为其第四部交响曲出版问世(虽然从创作时间而言应是他所写的第二首)。修改后的版本于1852年12月30日在杜塞尔多夫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反响热烈。
此曲在很多方面包含了舒曼管弦乐创作中一些最具创新性的手笔。首先,全曲虽然采用传统的四乐章布局,但四个乐章一气呵成、连续演奏,在此前的交响曲创作中鲜有先例。其次,四个乐章的主题材料之间充满了精妙的联系,共同编织成一张动机关系的网路。其中来自第一乐章的三个乐思在全曲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是乐曲开头由弦乐和巴松管在中音区奏出的迂回蜿蜒的主题,该主题也出现在第二乐章和谐谑曲的三声中部;二是进入快板部分后富于动力性的第一主题,该主题后成为谐谑曲乐章首尾部分的基础,并在通往末乐章的过渡段落中再次出现;三是由木管和铜管奏出的号角音型,末乐章的主要主题即源自这一乐思。核心乐思的每次出现都经过富于匠心的转型和变化。乐曲从开头小调性的沉郁忧思到最终的欢乐凯旋,呈现出巨大而良好的叙事脉络和情感线条。这些手法一方面印证了舒曼的创作观念,即一首作品无论是单乐章还是多乐章,都应当展现出连贯内聚的叙事形式,对过往的音乐有所反思,同时也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行;另一方面,这些手法也反映出十九世纪的交响曲作曲家对组织结构性和有机统一性的新的追求。
文:刘丹霓
久石让:中提琴传奇
《中提琴传奇》于2022年“音乐未来”系列音乐会第九季中首演,现改编为中提琴与乐团协奏曲。原文曲名中的罗马字母“Saga”指人的内在本质、天性或习惯。它的英语发音会令人联想到中世纪北欧的英雄传奇,有史诗式冒险故事的意味。虽然是一个不经意的选择,但我相信是一个适合的词。
全曲由两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节奏明快活泼的嬉游曲,第二乐章是和声分散、情感较为丰富的作品。我本想把第二乐章写得通俗易懂,用作加演曲目,但节奏甚为复杂,演奏起来并不容易。
文:久石让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 作品67
德国古典主义大师贝多芬(1770-1827)的九部交响曲中,别称“命运”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或许是最家喻户晓的一部。这首贝多芬中期代表作写于1804至1808年,1808年12月22日首演于维也纳河畔剧院。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完全建基于众所熟知的四音“命运动机”,主部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不屈不挠、势不可挡的气势。随后圆号奏出命运动机的变体,导向抒情明朗的副部主题。第二乐章(降A大调)是一首双主题变奏曲。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宽广深沉,单簧管和巴松管奏出的第二主题具有雄浑壮阔的英雄性格。随后是对两个主题交替进行的六次变奏。第三乐章呈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对比性因素构成:弦乐奏出的低沉压抑、略带迟疑的主题与管乐奏出的以“命运动机”节奏型为基础的号角主题。三声中部以赋格对位手法谱写而成,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再现部结尾直接导入光辉灿烂的第四乐章。该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主部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情绪欢快的副部主题以三连音节奏为主。发展部结尾处第三乐章的号角主题悄然再现。庞大的尾声中回顾了之前的多个主题材料,最终通过多达29个C大调强奏和弦,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圆满结束全曲。
文:刘丹霓